顶点小说网 > 寒门商圣 > 第314章 官场大换血、闹剧气晕太子爷

第314章 官场大换血、闹剧气晕太子爷

小说:寒门商圣作者:lxs冷孝肃字数:2000更新时间 : 2023-03-28 06:00:20
  群臣有意清寰宇,太子玩弄君王道。

  这本该是出身皇家赵维桓的锅,但在曹蒙昆的眼里,这一切、都是肖章谋划所致。

  而另外一件事,才是让曹蒙昆坚定了他的猜测。

  另外一件事,那是什么事儿呢?

  在军权的更换上,赵维桓开始大玩君王之道。

  在政吏的任用上,太子爷也是毫不客气、继续玩起了权谋。

  对待政吏任用,赵维桓是如何玩弄权谋,又为何要玩弄权谋的呢?

  玩弄权谋的起因,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现状所迫。

  大梁皇庭是重文抑武,可民间却是重武轻文的风气。

  这种现状之下,民间与朝廷之间早有裂痕。

  而在裂痕最深处,根源还是有着太多的不公、不平,还是世家、豪门与士族对寻常百姓家的盘剥与压榨。

  那些高门大族、士族世家通过盘剥与压榨,长期把持着朝廷在各地的基层政权。

  又通过掌握官权,阻止如肖章一般寒门、像雷佳铭等底层军户的后代向上攀升。

  这种盘剥、压榨和压制所形成的阶级对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酵。

  其实早在致和年初,便已因京东寒门士子的“万子联书”、冀州武举的集体罢试进入到白热化。

  然而老皇帝赵喆只想守好江山,只想着尽力收复失地,做个中庸守成之君。

  他并不想因为去解决那些内部问题,过多地分散他的经历和权利。

  他并不想去撼动、或是铲除剥削阶级的高门群体,他更怕那些高门士群影响到他的统治。

  赵喆不想,可赵维桓很想去做那样的事。

  所以在兵权换新的上谕下达后,赵维桓又颁出了“检举厚赏、唯才是举”的“换令谕”。

  何为检举厚赏呢?

  赵维桓鼓励天下士子,检举、揭发各地出身高门的县令和知州。

  无论是贪赃枉法,还是徇私弄权。

  不管是违规做事,还是官商勾结、鱼肉百姓。

  只要有实证,即可立即将被检举之人先褫夺职权、再交监察院严查。

  干掉那些高门出身的基层官吏以后,谁去做知州、谁去当县令呢?

  大梁的太学有一万名待分配的士子,那里面有两千多人的寒门出身。

  大梁的翰林院里有八千翰林,寒门士子在其中占了三分之一。

  高门贵胄倒下去,寒门士子顶上去。

  赵维桓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可是他这一做,笑话又闹了出来。

  一群读书人,能闹什么笑话呢?

  最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一个大笑话,是一个翰林编修、叫做温觉仪的家伙闹出来的。

  温觉仪出身江右寒门,师承所出亦是县学,而非士族大家掌控的书院或贡院。

  出身低微,让温觉仪自年少时便有极重的自卑感。

  在赵维桓接报、又得监察院核准,下令拿下环州路顷县令之后,温觉仪被派去做了顷县的县令。

  风尘仆仆、千里奔行。

  温觉仪才一到任,当地的江、童、颜三大家族当即就联合在一起,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

  身为天子门生、身为太子亲自委任的县令。

  而且他去的时候,环州路大总管还给了他一百步铳兵做随扈。

  按道理说,那温觉仪应该底气十足、无惧三大家族才是。

  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面对三大家族的为难。

  温觉仪是一点都没反抗,到任的第二天,就乖乖地登门造访三大家族、卑躬屈膝地向那群地方豪族投了降。

  这事儿通过昭烈寺和皇城司的密探,一传回京城。

  自赵维桓而下,满朝文武尽是一片愕然。

  任谁都想不明白,那个在翰林院里整天咒骂高门误国、世家害民的温觉仪,怎么这么快就投降了呢?

  细一追问,好嘛!赵维桓差点被当场气晕过去。

  原来呀!

  温觉仪骂街归骂街,作为寒门出身的他,其实是一条十足的变色龙。

  他自知出身太低,所以在面对江家施威、颜家施德,童家要与之结亲的三重攻势时。

  他很快便接受了童家的好意,向那童家第六女下聘、定了亲事。

  温觉仪与童家那么一结亲,顷县那些才见到一些出头曙光的寒门学子,可就倒了大霉咯!

  五日之内,三大家族尽逐八百寒门学子。

  凡有议新政者、凡曾辱骂高门之人。

  全都被三大家族擒住,押进了他们各自的农庄去做了苦役。

  而在整个过程中,温觉仪起到的什么角色呢?

  是一个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角色。

  环州兵马钤辖给他那一百步铳兵,被他派去做了捕拿学子的帮凶。

  顷县衙门的捕快,被他派去驱逐、扭送寒门学子。

  搞得顷县当时就传唱起一首诗歌来:天家有意成民愿,怎奈温郎上童床。一朝摇身入高门,反噬逐尽同门生。

  温觉仪这么做事,再听到那首诗歌。

  赵维桓大怒之余,一道上谕颁下去让环州大总管、环州钤辖带兵先去抄了三大家族。

  然后又将那温觉仪在其上任仅二十日后,罢官去职、革除功名、永不叙用,给扔到了西北的庆武军去充军。

  可是温觉仪不是单一案例,在赵维桓开始官场大换血这一个多月时间里。

  大梁全境、六百四十八县的县令中有四百二十四个县,都被赵维桓以迅雷不及掩耳响叮当之势换了县令。

  不过大同小异,换上去的翰林、太学生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到任后全都变了颜色。

  有诸如温觉仪一般,一到任就向世族、门阀投降的。

  有的是一到地方,就被当地高门、大户用真金白银给砸晕,收买后变成高门走狗的。

  还有一些,则是拜入当地士族领袖门下,重新搞了个好的新出身……

  总之为摆脱寒门出身,为名为利判离初心者那是此起彼伏、前赴后继。

  直接将赵维桓的地方官吏大换血,变成了一场寒门士子集体献丑的大闹剧。

  同为寒门士子,肖章做出了一番富国强兵、振兴大梁的伟业。

  那群人却变成了一群跳梁小丑,变成差点把赵维桓气到吐血的混账、王8蛋。

  这与肖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曹蒙昆会认为,这也是肖章以退为进、故意为之的结果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