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重生之大唐中兴 > 第451章 新的开始

第451章 新的开始

小说:重生之大唐中兴作者:木子昌字数:0更新时间 : 2019-07-10 04:43:06
“妾身知道了!”


        见李晔态度这么坚决,刘晨妍即便不舍,也只能听从李晔的决定。


        虽然李晔没有说要立太子,可既然对方说了其长子李佑是未来的储君,那就说明成为太子的机会很大。


        刘晨妍自然希望自己的皇子可以成为未来的帝皇,所以想通后,也就不再反对。


        “陛下,不知佑儿是单独请老师教导,还是?”刘晨妍问道。


        “不单独请了,就在崇文馆即可,不过得跟宗室子弟学习的地方分开。”李晔说道。


        崇文馆最早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对太子的教育,唐太宗设崇贤馆,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为太子提供政治咨询,充当顾问。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为了避太子李贤名讳,改崇贤馆为崇文馆。


        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


        缌麻大功指的是五服中的两服。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大功亲指的是祖父系亲属。崇文馆有学生20人,皇族中须缌麻亲以上,皇太后皇后中要大功亲以上才有资格进入崇文馆。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以及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有进入崇文馆学习的资格,是典型的贵族中的贵族学校。


        除了崇文馆,还有个弘文馆。


        两馆是大唐真正的贵族学校,在唐玄宗时期,都只招京官子弟。


        安史之乱后,世家贵族出身的优势受到打击,两馆便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开始荒废。


        李晔重启崇文馆是为了给长安的那些宗室子弟一个读书的地方,之前的宗室都是被圈养的一群猪猡,一辈子都在十六王宅百孙院这些地方,这是唐玄宗为了防止皇子作乱而搞出来的奇葩制度。


        这种圈养的皇子如何能担起大任?这就导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昏庸之人很多,进一步加剧了唐朝的衰落。


        说起来,论对皇子以及宗室的教育,唐朝还真不如清朝。


        严格来说,清朝皇子的教育制度堪称中国历朝历代最狠的,一年只休息春节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本人生日五天。


        那唐朝来说,就说李儇,这一对比就是差距。


        这也是李晔为什么要把皇子的教育提上日程。


        当然他不会像清朝那么狠,但也不能太宽松,而且他不仅打算让皇子如崇文馆,还会让未成年的公主进入崇文馆。


        甚至,李晔还打算从长安书院山南书院中引进一部分寒门子弟进入崇文馆或者弘文馆。


        不过这些都不能操之过急,不然阻力甚大,得一步一步来。


        对于让皇子入崇文馆读书一事,李晔没有刻意让人保密,毕竟除了几位适龄的皇子和公主外,还要从其他宗室的选出适龄的孩童一起陪读。


        李晔目前子女倒是不少,除了夭折的五皇子,其余都在。一共是5位皇子和6位公主,但到了读书年龄的只有3位皇子和2位公主。


        按照他的要求,这个与诸位皇子公主读书的学生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最好是保持在10到15人。


        剩下的人选,则是优先从宗室选出,然后才会考虑朝中大臣。


        李晔不担心找不到陪读的人,能跟皇子公主一起读书,想来没人能拒绝,特别是这里面还有圣上的嫡长子在。


        。。。。。。


        睡梦中,刘氏梦到了李克用,梦见李克用正带着她在草原上策马奔驰,而且丈夫李克用还唱着优美的歌声,而她躺在那宽阔的怀中,看着昔阳。


        可突然梦中的情景突变,一队骑兵突然杀了过来,宁静的草原陷入了一片慌乱中,牛羊乱窜,牧民四散奔逃。她想叫着丈夫一起逃走,可发现身边的丈夫没有了头颅,她吓得顿时尖叫起来。


        “夫人,你没事吧?”


        一阵熟悉的关心之语传来,刘氏睁开朦胧的双眼,才发现眼前的居然是李嗣源。


        再看看周围,才发现她处于一个陌生的房间内。


        房间中有着一个火堆,里面有着柴火在燃烧,让整个屋子温暖无比,李嗣源和她的几个婢女也都在房中,一脸担忧地看着她。


        “这是哪里?”刘氏看着身上的这件裘衣,不禁问道。


        “这是卢龙军的一处烽燧,我们暂时借在这里休息一两天,等夫人你的身体稍微好点再走。”李嗣源看向刘氏的眼神充满了爱慕,可又怕对方发现自己的无礼,又快速地低下头,看着火堆中燃烧的柴火。


        “卢龙军?要是被他们的人发现了,我们可就危险了。”


        刘氏自然知道她为什么在这处烽燧,至于那所谓的借,恐怕是用卢龙军戍边将士的血作为代价的。


        她倒没有一丝罪恶感,只是担心因为这事被卢龙军发现,那样可就麻烦了。


        “夫人放心,这么大的风雪,等卢龙军发现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了。”李嗣源安慰道。


        “嗣源,接下来你打算去哪里?还是去契丹?”刘氏裹了裹身上的衣物,询问道。


        “夫人,这不是我们突围前一起商量好的计划吗?”李嗣源不解。


        “可出了之前那事,你觉得去契丹合适吗?而且契丹强大,我们这点人去了只能是被吞并,光复沙陀根本不可能了。”刘氏迟疑道。


        “按照夫人的意思,我们若不去投奔契丹,谁还敢接纳我们?”李嗣源问道。


        “去奚人那里,或许还有机会。”刘氏建议道。


        公元7世初至9世纪中叶,是奚族的发展鼎盛时期。在这一阶段,其军事实力与契丹旗鼓相当,有时还稍强于契丹;奚和契丹并强于东北地区,被唐并称“两蕃”。


        不过现在契丹强大,而奚人则是分裂成两部,一部内附大唐,成为西奚,另一部称为东奚。


        刘氏建议投靠奚人,就是投靠东奚,这样他们才能确保沙陀人的独立。


        李嗣源也有些犹豫,他自然不想寄居人下,刘氏的建议让他很心动。


        过了一会儿,李嗣源下定了决心,“夫人说的是,嗣源便去投靠奚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