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挽明 > 第88章 庞天寿

第88章 庞天寿

小说:挽明作者:富春山居字数:0更新时间 : 2019-05-06 22:44:31
听了一会三人的颂扬之语后,朱由检便打断了他们,继续对着庞天寿说道:“另外一件事就是,陕西地方广大,同蒙古各部落相邻,边境线长于其他各边疆省份。

        而陕西地面驻有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大明九边陕西就占了四边。是以陕西边军人数同普通百姓的比例,仅次于辽东镇而已。

        陕西向来都是抵御草原民族进入中原腹地的第一道防线,故陕西军民性格勇悍,又耐于吃苦。以朕看来,陕西实是我大明少有的几个适合于征兵的省份。

        但是陕西土地贫瘠,百姓积蓄甚少,一旦遇到天灾就往往会变成**。人要是活不下去了,自然就会揭竿而起。则陕西又是我大明不稳定的根源。”

        庞天寿认真的听着崇祯的讲解,他知道皇帝讲的如此细致,显然接下来吩咐他去做的事才是重点。

        朱由检略略停顿了一下后,才继续说道:“若是想要让西北之地安稳下来,就先要让陕西安稳下来。而想要让陕西安稳下来,则必须要保证陕西边军不生变故。

        大明军队一向以九边为重,而九边之中又以陕西和辽东兵为上。内地若是有乱军,朕可以调九边的边军去平息。但若是陕西的边军作乱,则不调用辽东兵就无法击败叛军。

        但是辽东军同建奴对峙已经力有未逮,再抽调其进入内地平叛,辽东镇力量分散,必然会给建奴以可乘之机。这对于大明来说,同样不是什么好事。

        更何况,若是迟迟不能平息陕西乱兵,建奴在东北与之遥相呼应,则我大明国力就会在西北、东北两地被耗干,叛军和建奴都不可遏制了。

        是以朕要你出镇陕西,另一个任务便是要稳定住四镇的军心。如何稳定军心,无非就是足食足饷。边军欠粮饷,这个已经成了痼疾了。

        陕西镇守太监有掌管地区商税和矿税征收的权力,朕许你把这笔钱粮用于填补军中粮饷的积欠。朕不要求你出镇陕西后,马上做到清理四镇积欠的问题,但是最起码要保证今年之内的粮饷不欠。”

        庞天寿咬了咬牙,对着皇帝说道:“臣一定尽力而为,替陛下稳定四镇军心,筹办出四镇的粮饷。”

        朱由检注视了他一会,才继续说道:“朕知道,光凭陕西一省想要养活四只边镇,实在是有些困难了。

        因此想要筹集足够的粮饷,一是展边境贸易,二是开办矿山,三是兴修道路,四是兴办水利。

        前两条,朕也就不和你细说了,四海商行会派出一个管事陪你前往陕西,他自然会告诉你如何实施第一、第二条。

        最后一条,这兴办水利还是需要陕西地方官员士绅的配合,朝廷只能负责规划组织而已。朕给你一项权利,凡是不配合兴建水利的地方官员,你都可以一一弹劾,朕做你的后盾。

        而第三条,修建道路光凭地方上是无法完成的,但是道路不畅通,那么通过陕西进行边贸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你抵达陕西后,就要开始收集陕西地理环境及原有商道的资料,朕将会筹措钱粮,修缮陕西地区的道路。先就是河南洛阳到陕西西安之间的通道。”

        庞天寿心中大为振奋,比起现在这个有职无权的御马监领太监,这陕西镇守太监的权力实在是大的多了。他连连向崇祯诅咒誓道,愿意粉身碎骨替皇帝办成这些差使。

        对于庞天寿誓效忠的激动神情,朱由检并没有被感动,他也并不怎么全然相信。

        不过他在表面上却丝毫没有露出怀疑的神情,而是好生安抚了庞天寿几句,算是认可了他的效忠。

        朱由检随后又说道:“想要安定陕西四镇的军心,光靠按时放粮饷还是不够的。按时放粮饷不过是朝廷应该尽的责任,而不是什么恩赐。

        这几个月,朕整顿京营事务时现,不少军中将士都有借债的习惯。有些人是因为染上了赌博嫖娼的恶习,有些人则是因为家人生病或是其他原因。

        而这些军士们借债的对象,不是军中的将官,就是市井中的豪强,且所借债务都是利滚利的高利贷。

        不管是在军中聚赌也好,还是在军中放高利贷也罢,显然都是扰乱军心,使得将士离心的因素。且军队同地方豪强有经济往来,不是互相勾结欺压百姓,就是矛盾重重地方不宁。

        因此你此次出镇陕西之后,军务什么的先不去管,先理清这军中军士的借贷状况。”

        庞天寿有些不明所以的问了一声,“敢问陛下,这理清借贷应当从何着手?难道陛下要替这些军士还钱吗?”

        朱由检思考了一会说道:“朕会让都知监派给你几个人,成立陕西四镇军人债务清理委员会,把所有军士所欠债务登记入册之后,进行债务分类。

        对于已经支付利息过了两倍本金的高利贷,全部进行赦免。禁止对债务人继续追讨,违者进行处罚。

        对于借贷数目小于1o两的债务,重新核定利息,以年利息不过12%结算。扣除已经支付的利息之后,余下的由债务清理委员会统一支付。

        这部分款项,在该军士的军饷中进行分期扣除,但不得收取利息。

        对于1o两以上的债务,重新核定欠额后,转为年利息25%的3o年公债,每年支付利息,3o年后归还本金。

        而对于这部分欠债数目巨大的军士,核查本人的家庭状况,调查欠债原因,然后统一报给宫内,进行债务减免。

        总而言之,朕给你一年或是一年半的时间,把军中军士的欠债,全部都转移到军人债务清理委员会身上,然后把这些债务都转换成3o年公债。”

        庞天寿眨了眨眼睛,脑子里有些绕不过来。把高利贷变成3o年的公债,一年只拿25%的利息,这固然可以缓解边镇军户的窘迫困境,但是那些放债的军官和地方豪强能干吗。

        他下意识的问道:“陛下,要是那些债主不乐意把自己的债务变成公债怎么办?或是他们今后拒绝再向军士们借贷怎么办?”

        朱由检随意的说道:“朕很快就会宣布,高利贷是非法的。如果这些人坚持要向朕收取高利贷,那么就把他们治罪就是了。

        放债人担任军职的,就革去军职。是地方士绅出身的,有官职的革去官职,有生员身份的革去生员身份。

        只要你能收拢四镇的军心,些许军官和地方士绅,难道还愁镇压不了吗?你调查军士债务的时候,把军中那些放债的军官们都登记下来。该调离的调离,该退役的退役。

        至于军士遇到困难需要借贷的,原本今年各镇都要推行后勤改革,今后军士粮饷的放由后勤部负责。如果军士家中遇到困难,会按照实际情况给予预支预借。想来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如果再遇到什么情况,你再向朕详细汇报吧。”

        庞天寿被召入乾清宫的时候,心里还有些不安的感觉,但是当他离去的时候,脸上已经挂上了喜气洋洋的神情了。

        待到庞天寿离去之后,朱由检则对着王承恩吩咐道,“让社会调查所也安排几个人到陕西去,特别是对于四镇的情报要及时进行回报。”

        王承恩心里颇为吃惊,他原本以为皇帝交给庞天寿这么重要的任务,是出自信任,现在看起来却并非如此。

        他心里虽然有些波动,但是面上却毫无变化的接受了皇帝的命令。

        朱由检这才像是了了一桩心事一样,但是很快他又想起了什么,对着吕琦问道:“关于西山门头沟到京城之间的铁路预算,计算的怎么样了?”

        吕琦立刻从怀中拿出了一本小册子,翻了几页后停下来说道:“回陛下,从门头沟经过石景山然后直接通往阜城门,地势最为平坦,修整地形的费用也最低。

        如果按照这条路修建铁路,需要另外修建12丈长,2丈宽石桥一座,大约需要1万两白银,即1万4千元左右。

        从门头沟到阜城门,大约有65里地。需要设置门头沟、阜城门外、石景山、杨庄、田村五处休息站,共计8ooo元。

        每一百米铁路,即两条铁轨重约4ooo斤,每斤铸铁价值一分5厘…”

        “停,这生铁不是6厘一斤的吗?如何成了一分五厘了?”朱由检顿时有些不悦的说道。

        “陛下,生铁不能直接用于制作铁轨,需要精炼一遍,达到建铁的程度,方才能铸成可以使用不会断裂的铁轨…”吕琦赶紧解释道。

        朱由检听了半天,才明白过来。明代的生铁并不是他记忆中的那种铸铁,而是一种在温度不足的状况下熔炼出来的海绵铁,这种铁杂质太多,需要再精炼一遍,才能算是可铸的生铁。所谓的建铁、熟建铁,才是他记忆中的生铁。

        如此一来,一吨生铁的价格就在3o两银子上下,而每百米铁路光是生铁的物料价格就达到了6o两。加上二分之一的熔炼加工费用、辅助物料、运输人工,每百米铁路价值9o两。

        那么一里铁路的物料成本价格就是45o两,折成纸币就是63o元,加上铺设的人工费用,还有平整场地等费用,一里铁路的造价大约在12oo元左右,门头沟到阜城门的铁路大约花费8万元。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