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重生之武大郎玩转宋朝 > 第四十一章 面圣(二)

第四十一章 面圣(二)

小说:重生之武大郎玩转宋朝作者:录事参军字数:0更新时间 : 2019-04-30 02:26:06
武植道:臣弟也不明白它的意思,想来有什么玄机,待明日臣弟去街上寻个道士解下。这一朝拨雾天重睹,枯木逢春自见花却是前世武植算命时抽中的上上签,当时自己为掏出的喜钱大为肉疼,这挂帖也就牢牢记住了,正好用来蒙一下这位道君皇兄。

        赵佶摇摇头道:街上多是招摇撞骗之徒,我回宫召广通真灵先生解惑就是。说着微笑了起来,二弟,广通先生你需见上一面才好,那日你受了刀伤,是广通先生开坛祷告上苍,上天怜见,二弟才转危为安罗道士自那日施法后,更得徽宗信服,被加封为广通真灵先生。

        哦?那臣弟理应去拜谢,以前在乡下又哪能见到这般奇人异士,大宋出此异人,真是圣上之福!武植连声答应,心中却在苦笑,这种神棍自己上辈子见的还不够多吗?混社会的有几个不求神拜佛的,就算不信,也求个心安罢了。

        二人谈兴正浓,亭子外的青石小路上匆匆跑来一名侍卫,呈上一份文书,赵佶看罢,脸色马上沉了下来,重重一拍桌子:小小的羌人叛乱都不能平息,何日才能收回幽云!

        武植见是军报,不便多问,只好在一旁默不作声。

        赵佶伸手就把文书递给武植,口中恨恨道:二弟,你看看,这成什么话,小小的青唐羌人部落叛乱几年都不能平定,难道我大宋真的无人吗?

        武植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却不观看,顺手放于石桌上,道:皇兄莫动气,边夷之地,民风想来彪悍,虽要弹压恶,也要安抚民众,否则就算一时平定下来,也保不得以后平安。要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民众不过是盲从,可恩威并济,开化他们,同化他们,让他们以大宋臣民为荣武植不过是想到几百年后这些民族却也是我华夏民族的一员,就信口胡侃了起来,当然对于金国和蒙古是绝对排除在外的。

        不错,二弟言之有理,此次青唐叛乱就是几年前王赡知鄯州时纵部剽掠,虐杀羌人才激起民变,赵佶想不到武植都没看军报就能猜出个大概,心里一喜,二弟所说,开化,同化又怎么说?

        开化就是可以教他们汉字,学习我们的文化,恩,就是把我儒家文化传播给他们,慢慢令他们成为我们宋人,武植斟酌着用词慢慢解释。

        赵佶皱了下眉头,自汉朝以来,中原王朝就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不开化的边夷向来鄙夷,《四书五经》之类的典藏更是蔽帚自珍,虽也有外族贵族子弟学习中原文化,但大面积传播儒学却是不可能的,一来有对牛弹琴之感,再说若是异族真学会了我中华文明,岂不多了些强大的对手?

        武植说完也觉得自己的意识似乎前了,现在和这些民族大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谈什么同化,搔了搔头,不好意思的笑笑道:臣弟就顺口胡说的,皇兄也不必当真。

        赵佶被他孩子气的举动逗的哈哈笑了起来,在圣上面前谁又不注意仪容神态,像武植这般自然,不做作的真是凤毛麟角。

        二弟不用窘迫,你还是先看看军报,小心谨慎可不像二弟的为人哦。赵佶笑着道。

        武植笑笑,拿起文书看了起来,是从西北熙州来的军报,言道鄯湟二州蕃,羌领多罗巴自两年前反叛后,如今变本加厉,竟欲建国。熙州知州知道事关重大,八百里加急报了上来。

        武植知道历朝历代这种分裂都是当权者的大忌,也知道了赵佶为什么这般生气,不过自己对西疆边事一无所知,这种军国大事更不是自己所长,又哪有什么真知灼见。见赵佶一脸期盼看着自己,心里叹口气,道:皇兄,西北边事事关重大,臣弟又不熟悉五路事宜,不敢妄言。不过臣弟认为必须火平叛,免得此乱被西夏等国当作棋子要挟我大宋。

        赵佶点点头,这也是他之所虑,二弟回去后可以去驿馆见见西北来使,问询下西北事宜,若是有什么想法就写个章程送过来。

        武植点头答应,心里却在叫苦,自己又哪会有什么章程,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二人又聊了一阵,看日近中午,武植才告别而去。

        武植心事重重坐在四匹马所拉的豪华马车里,赵佶怎么会非要自己写什么章程呢?自己又不是孔明转世,怎么应付他呢?贵王这差事也不好干啊!第一次遇到似乎是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心里郁闷起来。

        贵王千岁,驿馆到了!王进的声音把他从思绪中惊醒。

        驿馆公差见到那豪华马车和马车四周气宇轩昂的侍卫,知道来了大人物,急忙迎了出来,闻听是贵王千岁,更是打起十二分小心,把武植请入里面,奉上茶水,又赶紧去唤西北来使。

        不一会儿,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门帘一挑,走进一军汉,见了武植急忙见礼。武植和军汉详细询问半晌,虽把西北事宜打探了个明白,却实在也不知道该如何弄那劳什子的章程,不由皱眉苦思起来。自己身边的王进和胡得海勇则勇矣,却只是将才,这种大的战略方针非他们所长,也不能帮自己出什么主意。唉,我的便宜皇兄啊,你可难住我了啊!

        贵王千岁莫非是为平乱之事烦恼?军汉犹豫半天,终于忍不住道。

        武植心下一动,直视军汉:不错!你可是有平乱良策?

        军汉被他盯的惶恐,死命摇头,道:小人只是信差,又哪里有什么良策。不过不过

        武植看神态就知道他不是什么隐士之流,收回目光,微微一笑,示意他说下去。

        军汉抹了把额头的汗,才接着道:若说西北边事,谁又及得上种通判,去年种通判虽被罢了官,却不忘边事,前几天也来了京城,王爷若是想知道西北详情,召种通判一问便知。

        种通判?

        看武植似乎不知道种通判大名,军汉微觉诧异。就是以前延安府经略安抚使种大人的后人种师道啊!种家世代镇守西北,王爷未有听闻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