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郡主的谋略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潜移

第一百四十七章 潜移

小说:郡主的谋略作者:相思满西湖字数:0更新时间 : 2022-08-09 09:33:34
  “是啊,只有被逼入绝境的人才能想出这种一点外力都不借助凭借自己多年苦熬最终登顶,不过那些都是历史中出现的能人,这个叫桩子的能确定自己一定会成功吗?要是死在半道上不就什么也没有了吗?我相信能给朝廷几代供马的人家不会是什么无知妇孺,难道不会从小手把手的教家中小辈为人处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之道吗?”
  “能和官员打交道的小民肯定不会是傻蛋,有点小聪明的人最多就接触点衙役捕快这样的小吏,真正有权有势的人他们都摸不着人家的衣角。供马这个差事都算皇商之列了,接触的肯定不会是皂角小吏,肯定会和主事的打交道,各方打点,其中涉及的人脉关系想想就复杂。”
  “王爷说的是,这样一个家族怎么可能无声无息的就消失了呢?驻军的将官权利真就那么大,一手遮天,就不怕别人卧薪尝胆反过来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庞大的利益关系网真的有人狠心一刀断了?”
  面对如玉公子的反问,慎王爷也在思考:“要是本王,肯定不会做绝的,本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好好的方便挣钱买卖干嘛断了,还费尽心机的各种遮掩,劳心劳力的。没好处傻子才干呢!”
  如玉公子的脑中抓住了一个词“好处”,他立马开展反向思维:“假如桩子真是安阳马户家的遗孤,驻军得攀上多大的靠山才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将各方打点妥当,逼得桩子只能从军,还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连世子伸出援助之手都不接?为何他的同乡又把他的惨事大加宣扬呢?只是为了把他逼上绝路吗?这几个疑点真是叫人百思不得其解。这其中能收到好处的就是靠山和同乡了,驻军一门心事灭门只能想到有把柄在人家手里了。”
  慎王爷心里一颤:“安阳驻军不会通敌了吧?”
  如玉公子的扇子从手中滑落,跌落在地,发出一声脆响:“王爷你这个想法太吓人了,驻军在内陆,又不靠边关,常年打不了一场仗,外敌能认识几个?”
  “那这事又扯不到朝中,跟佳儿的婚事有什么关系呢?”
  “小虾米后面也能溜出大鲤鱼,只要有耐心,总能拔出萝卜带出泥。只要这事扯到承王身边人就可以了,到时候皇后和乾王肯定死命落井下石,贵妃忙着救儿子,火力不就引开了嘛!”
  “懂了懂了,围魏救赵。”
  慎王爷讪讪:“公子你接着说另一种情况吧。本王再思索思索。”
  “假如桩子并不是灭门安阳马户家的遗孤,那个同乡无疑就是他的同伙了。那他为什么要假扮人家化身流民入川,真正的桩子是逃了还是死了?桩子这个身份能给这个假冒者带来什么好处?他为什么一定来蜀中呢?又为什么一定要加入新军呢?”
  “公子,你这个假设比之前那个更让人细思极恐毛骨悚然。要是这种情况就说明有人做了坏事还不算,他还把手伸到我的地盘来,准备在我的眼皮子底下继续做坏事。”
  “王爷这话说的中肯。”
  慎王爷却不想接受这表扬:“本王想选第一种,这样子波及不到我们。”
  “王爷,”如玉公子正色道:“无论是哪一种你势必要掺和一脚,区别只是这事到底是捅了大窟窿还是小窟窿而已。你忘了自己的目的了吗?”
  慎王爷回过神来:“对,我们不害人,只是要查明真相,这么大的事兵部肯定有人脱不了干系,就是不知道是承王还是乾王那边的手笔。为了佳儿,我得把这事捅出去,让他们互撕,只是我自己捅出去可信度高吗?父皇他们不会以为我自导自演吧?”
  如玉公子想了想道:“王爷也不能当那个冲锋陷阵的人,这样子有理没理多半是炮灰的命,一点好处也没有。最好是暗中推波助澜。”
  “好的。”慎王爷说了这句,直勾勾的看着如玉公子:“怎么推波?如何助澜呢?”
  “王爷,”如玉公子语气加重,有点头疼:“你真把我当谋士了啊,这种事情我也不熟啊!”
  “公子你谦虚了,”慎王爷一脸我相信你看好你的神情:“公子见过的案子多,那些提供线索的人都是怎么促进案情进展的总该知道吧!”
  如玉公子被这话噎的不想说话,他本来不想出力,想让慎王爷自己想办法的,谁知道皮球又踢到他这儿来了,慎王爷真是一点都不想费脑子搞这种权谋的事情,就会表决心,看看这都表多少回了,光说不做,就苦了他这个打工人身兼数职。
  如玉公子晃了晃头,右手揉了揉后颈,脸色痛苦道:“王爷,我们还是先等等送信的吧,之前说的都是推理,推理的再好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我也不能保证所有的猜测都正确啊!哎呀,我的颈部有点痛,是不是睡落枕了,能不能请府医给我扎一针。”
  慎王爷紧张起身,冲到如玉公子身后,一手托起他的颈部,另一手的食指中指依次按住穴位,每按住一处,如玉公子都疼得龇牙咧嘴,他觉得自己丢不起人,用扇子遮住了整个脸,嘴里的呜咽从扇下发出。
  慎王爷按了几处后,道:“公子,你这不是落枕了。很明显是刚刚晃动用力拧着筋了。我先帮你按摩按摩,缓解一下肌肤的紧缩。”这话刚说完,慎王爷就大声朝门外喊平安去找府医过来。
  府医原本以为是王妃有什么不妥,拎着药箱直奔后宅,还是平安拉着他转道来了书房,人一到,他才发现原来自己白担心了,有事的是如玉公子。他赶忙亲身上手摸一下如玉公子的脊椎,确认确实是扭了筋后,利索的拿出一根细长的银针扎了上去,扎稳之后,他才道:“劳烦管事准备个热帕子,公子这样恐要热敷一下。”
  等银针收起后立马敷上热帕,一切事毕后,如玉公子歪着头告退。慎王爷不放心又让平安送他回去歇着。
  等如玉公子走后,慎王爷慢慢回过味儿来,自己这是操之过急了,一点准备没有就想把所有的走向都摸得透透的。如玉公子估计被自己的无耻给吓到扭了筋,还是先按之前商议好的控制桩子及其同乡,看看事情走向再做安排。他拿起狼毫,飞快地写了一封信让护卫给廖副将送去。
  然后,他想起潜江书院扩建一事还没和宋刺史打招呼,遂将搭在砚台上的狼毫再次拿起写起这事,催促刺史府抓紧时间审批公文,不要耽误学子读书大事。
  午前,宋刺史就接到了命令,麻利的吩咐师爷找出李山长送来的扩建文书,一目十行将重点信息了解后,拿出刺史大印,粘上红泥,双手紧握将印狠狠戳上。随后,命衙差将公文送回潜江书院。看着衙差走远后,宋刺史感慨一声:“李山长和我磕了好几年,终于如他意了。那老小子指不定怎么高兴呢!”
  师爷上前开解道:“大人与王爷一向交好,属下以为王爷此举必有深意,大人不妨等等看,那李山长占了这么大一个好处,总要出点血的。”
  宋刺史点头:“你说的对,本官不急,慢慢等着就是了。”
  其实也没要宋刺史等多久,李山长接到公文后第二日来王府致谢时,慎王爷就提出了要求。第三日已在蜀中建村安家的流民们就迎来了一位夫子。李山长一点折扣都没打实实在在满足慎王爷的要求,挑选书院里最拔尖的一撮学子去各村暂代夫子一职,还叮嘱学子们用心教,不要歧视他们的差水平,尽力让流民多识些字,感受当地人接纳他们的诚心。书院还和商行签订了每五日送学子出行的契约,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夫子是由各村村长招呼大伙儿一起迎接的,各村开会表决选出第一批入学的大龄学生。每次课后夫子都会给表现最好的学生写下评语,得到评语的人当日可从村长手中拿个号牌,积累三次就可兑换半斤肥肉。这个规矩一出,原本没什么兴趣识字的人顿时来了动力,实在是馋肉馋的,流离失所的人能不饿肚子就是好的了,谁还能矫情说馋肉呢?馋也得忍着,现在好了,有一个光明正大吃肉的法子,只要他们好好识字。他们还犹豫什么,硬着头皮上呗。刚开始他们没什么感觉,可学了几次回去娃儿问认识了啥字,当爹的拿个树枝在泥土上笔划,写好后收到娃儿敬仰崇拜的眼神心里别提多美了。不仅如此,出去做工和工友唠嗑显摆自己在认字时,马上能收获满满的羡慕。有些还像他们求教,时不时的也能和别人换换做个轻松活。渐渐的,他们这些泥腿子就回过味儿来了,原来自己不是爹娘说的天生榆木脑袋不是读书的料,只是因为家贫,父母只好断了自己的念想。现在自己识了些字,也尝到了识字带来的好处,再瞅瞅自家玩泥巴的娃,赶紧抓过来一起教,可自己毕竟学识有限,有的字写着写着就能写错笔划,还是娃儿给纠出错来,当爹的怎能服众呢?几家大人一合计就去找村长,问能不能给娃儿们也找个夫子?
  村长眼一瞪就说他们尽想美事。有人不服就说自己不读了,夫子让给娃儿们。村长鼻子一哼气:“你们想读就读,想不读就不读啊。真以为我得求着你们了。要不是王爷体恤流民落难而来生活不易,特意指派潜江书院的李山长协助你们认些字好谋生计,谁舍得拿肉哄着你们学?油多多的大肥肉自己留着吃不想吗?人家书院的派来的这些夫子可是正正经经的读书人,多是考中秀才举人的,人家的时间不珍贵吗?教你们我都觉得暴殄天物了,你们还想人家求功名的人教你们的皮猴,要是我,都不好意思张这个口。”
  流民们这才知道事情的始末,一方面感念王府和书院的恩德,一方面又羞愧自己贪得无厌。可是他们的确想让娃儿们接受好的教育,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甚是复杂。
  村长见棍棒下的差不多了,又开始撒甜枣:“当然了,你们来了蜀地定居,大家就是一家人,自家兄弟不说两家话,该帮忙还是得帮忙,这么着,我这就递个话过去问问人家的意思,看看上面可不可以考虑一下我们的问题。不过,给娃儿们请的夫子,你们可别想着继续免费了啊!”
  众人点头,忐忑不安的回去等消息了。
  正在泯江当监工的李山长接到消息时,拍了一下额头,说道:“这事还真忘记了。”回书院后,他就和各位夫子商量一番,去信各村,让他们把娃儿送来书院和蒙学的一起读书。夫子们平日里比较忙碌,每日去村不现实,五日一去娃儿们学的也不扎实,干脆送过来还方便呢。
  各村长传达消息后,流民们也觉得这样好,统一接送的话大家轮流去就行也不耽误干活。可这束脩就很为难,给多了,家底有限;给少了,又显寒酸。众人一筹莫展时,一个在码头搬货的人道:“我前几日听人说泯江码头边上正在盖书院,大家不如去帮帮忙,用力气抵债。”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第二日送娃儿们去了书院后,大伙儿齐齐整整的出现在泯江码头,李山长见这么多人来,还疑惑地问工头:“今日怎么增加人手了?”
  工头也是一脸茫然,几番询问之后才知道缘由。李山长听完后,点头道:“这样也好,两厢便宜。我们的工期可以缩短,他们的娃儿可以安心读书。”
  此后,书院的工程进展神速。宋刺史坐在衙门偏堂,笑呵呵得对师爷道:“李山长为了扩建个书院可没少折腾,又收学生又送夫子的,王爷这买卖做得不亏,本官怎么没有想到呢?”
  师爷宽慰道:“王爷大概也是没办法了,那些流民扎堆建村,人是在了,怎么管束不让他们反感比较棘手。李山长又来哭闹建院,王爷不把他甩出去用起来,以后谁都可以去王府提要去了。”
  宋刺史这才心里熨帖了一些。
  ------题外话------
  又捣鼓了网络半天,十分奔溃,苹果手机和华为电脑犯冲,移动热点半天连不起来,太郁闷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