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法记 > 第七章 观里讲道

第七章 观里讲道

小说:玄法记作者:元慕双字数:6103更新时间 : 2020-12-31 06:41:44
  
落辉城的天空再次飘起了雪花,这已经是入冬以来落辉城下的第三场大雪了,这一次的雪势远比前两次还要凶猛,落辉城大大小小房檐上的积雪也全部都被积雪再次添厚了几分。
这场雪出乎意料的大,也出乎意料的冷,前两次的积雪还有幸被太阳融化,化为了一滩积水融化在了地上,到了晚上又结成了冰面,地上的滑冰给人们的出行增添了几分困难,而这场雪又再次把地面上的融冰覆盖住了,这使得落回城里的百姓出门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不知道落脚厚厚的土地下面究竟是一片黑土还是一滩滑冰。如果踩到黑土还好,但如果踩到滑冰,一不留神可就要摔倒在了雪堆里。
这场雪整整持续了三日两夜,这三日里天空都是灰蒙蒙一片,天色阴沉人们抬头看天,只能看到无数纷纷落下的雪花,雪花在空中没有固定轨迹的飘落,看不到深厚云层上的那轮浩日。
沈家的那间柴房里,千哉在火盆上方架起了一个小锅,正在煮着一锅青菜,他左手时不时拿起手里的大勺搅动着锅里的菜肴,右手不时为火堆增添几根木柴。
此时距离若依离家已经过了将近两个月了,季节也来到了深冬,落辉城里的百姓甚至已经有人开始着手提前开始准备年货了,而此时的千哉则是看着地上静静躺着的一颗青菜摇头苦笑。
千哉拿起一个大瓷碗,慢慢地把锅里那滚烫地菜汤装进碗里,然后捧着大碗坐在了桌前。
千哉的厨艺只能说是饿不死他自己罢了。因为千哉做得菜实在是太难吃了。
或许是因为少年因为自己过于吝啬的没有给锅里添入太多盐巴调料,使得这道菜没有寻常菜肴里应有的菜香味飘出,或许是因为千哉早就吃惯了这碗里的菜汤,所以此时的千哉只是双目无神略显呆滞地拿着筷子,并没有着急动筷。
千哉的目光落在了窗外的积雪上,他下意识地把身上那件沈寻金送来的棉袍紧了紧,千哉并不知道沈寻金这一招黄鼠狼给鸡拜年究竟安得是什么心。
最近千哉一直把心神沉浸在那本《相术初解》的书里,无暇旁顾他物,索性也并没有多想这其中的缘由,可待他回过神来之后才发现最近沈家宅子里的气氛有些异常。
经常给黑六送饭吃的二牛哥不见了,黑六被饿的每天汪汪直叫,到了最后黑六被饿的连叫嚷的力气也没有了。千哉见黑六可怜,就把青菜汤倒进了黑六的食盒里,给黑六填饱了一次肚子,但是后来不久,黑六就内院的家丁杀了,成为了某些人的盘中餐。
就连一直负责搭理千哉这间柴房的那名家丁来往的次数也变少了,而且他每次来往都是一声不吭,到了最近千哉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那名家丁了,千哉不知道这个最喜欢骂自己泄愤的家丁为何会一反常态,更加不知道沈寻金突然无故送来棉袍的举动究竟存着什么心思。
种种异象说明了沈家大宅里将会有某事发生,千哉不知道对于自己来说是好是坏。只是对于千哉这个连内院都无法进入的沈家废物少爷来说,就算他想要调查这其中的缘由,也只是有心无力罢了。
种种的疑惑到了眼前化为了无奈,无奈到了胸膛化为一股闷气,感受着这股闷气千哉悠悠一叹,只能把一头雾水的不解和悲愤化为了饥饿的动力,拿起来筷子,开始对碗里的青菜发泄。
“咕噜”一声,千哉端起了大碗,连带着菜汤也喝进了肚中,然后千哉摸了摸不过半饱的小肚,又舔了舔有些意犹未尽的嘴唇,最终把目光落在了地上仅剩的最后一颗青菜上。
他的理智和饥饿开始交锋起来。
千哉的理智觉得:不要这么快就把仅剩的最后一颗青菜吃掉。将来如果饿了,也还有这么最后一丝希望。
可千哉的饥饿却觉得:当下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谈什么以后?人都快死了还谈什么将来?
......
在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之后,最终是饥饿占据了上风,然后饥饿支撑起千哉的身体,起身向最后一颗青菜走去。
在进行了一番思想交战之后,千哉在对这颗青菜动起手脚的时候没有半点的负罪感,千哉不知道别人在做某些重要决定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先自己说服自已一番,然后就会毫无半点的负罪感去执行,虽然这件事只是简简单单的去煮熟一颗青菜。
没有了负罪感之后,千哉的动作瞬间变得麻利起来,他很快的把锅上放了一大块积雪,然后麻利地把青菜放进雪块融化后的水里,开始了又一轮煮菜。
不多时,由他悉心培育的最后一颗青菜也终于被消灭,千哉扫了一眼食尽柴绝的屋内,门口旁和千哉差不多高的青菜堆没了,柴房西边的柴堆也所剩无几了,那名打理柴房的家丁很久都没有添过新柴了。
千哉扫了一眼烧成木炭的柴火和铁锅,心想自己是时候该出门了。而今食物全部吃完,木柴所剩不多,那本《相术初解》也全部被他记在了心里,吃无可吃,用无可用,房间里所有的书也全部被他看完了。
他也是时候该动用若依留给他的那笔“巨款”了。
推开房门千哉一脚踩进了深厚的积雪当中,这是千哉在落辉城第三场大雪后第一次出门,也可以说是一直在房间里研究书籍两个月后第一次出门。
入冬以来的第三场雪留下的积雪厚度已经可以没过了他的膝盖,千哉的每一脚都会被积雪埋下,伴随着他的脚越陷越深,一直陷没到他的膝盖,这使得他这个十二岁体弱多病的少年只能费力的前进。
即使是这般的狼狈前行,千哉却并没有因为脚下的布鞋被融化的雪水打湿而生出忧虑,反而是让千哉不禁有些担心万里之外那一道洋溢着天真气息的秀气身影。
也不知道若依过的怎么样了,现在还下了这么大的雪,马上要过年了,这这么大的雪人都难走,马车又该怎么走呢?若依还能回家过年吗?千哉嘴里一边喃喃的自言自语,一边踏进这深深的积雪当中向院门外走去。
早在千哉推开房门往外走去那一刻,在暗处就有一道强壮的身影在暗处把注视的目光投向了千哉,只是千哉并不知道在暗处有一道身影正在注视着他自己罢了,更不知道那人身上有着一笔可以供他花销的巨款。
刚一出门千哉就感觉到自己被一股浓烈的寒冷气息包围了,千哉紧了紧身上的棉袍,可是这棉袍似乎并不能为他抵御多少风雪,寒风依然会透过棉袍钻进他的身躯,激起他皮肤上的一片疙瘩,随之而来的又是一阵颤抖。
千哉有些疑惑了看了看身上的棉袍,看了半晌之后可惜他还是一头雾水。
最终千哉把问题归到了自己身体孱弱,受不了寒风,顶着头顶那正在冬日里散发着微微暖意的暖阳走出了院门,千哉没听到早就应该出现的狗叫声,也没看到那道令他熟悉而又恐惧的壮硕四足身形。
千哉的目光落在了曾经黑六狗窝的位置,那个狗窝早已经被人拆掉了,千哉又把目光投向了曾经黑六食盒的为位置,他想到了曾经黑六吃的好肉好菜,可而今的位置已然调换了一番,曾经那只吃肉的黑六已经沦为了别人的食盒中的一道肉菜。
看着曾经狗窝的位置他的心里好一阵惘然,这只黑六虽然跟他的关系并不好,然而俗话说日久生情,毕竟一人一狗也是以邻居的身份相伴彼此度过了约满一年的时光,虽说那只黑狗与自己的关系称不上如何友好,但千哉从未想过至对方于死地。
今日他看着狗窝原先的位置再次回想起来往日里黑六的种种神态,想着曾经躺在这里慵懒晒着太阳的黑六,想着曾经对自己龇牙咧嘴的黑六,他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就像他当时眼睁睁看着四只爪子不断在空中徒劳挣扎的黑六,那只奋力的想要挣脱脖颈上的项圈束缚的黑六,努力的挣扎着想要逃走的黑六眼神里是那般的恐惧、迷茫,那只狗想要求生的欲望是那般的强烈,可千哉却无力阻止,他看着曾经狗窝的位置,那里还有些许黑六留下的齿痕和爪印以及黑六在这世上留下的最后一丝丝血迹.....
千哉在这片雪地里愣站了良久,不顾严寒就这般愣愣地盯着那个狗窝,良久过后千哉感觉到鼻头的那股微酸之意思淡去,才再次迈开了步子朝沈宅后门外走去。
从后门出来后,千哉驾轻路熟的穿过落辉城里的大街小巷来到了一个胡同,胡同里正有三个年龄约在六七岁的小男孩正不惧严寒地在雪地里玩耍嬉戏。当这些孩童见到颤着身子走来的千哉之后齐齐地叫了一声:小哥。
千哉削瘦的脸颊上露出一丝温暖的笑意道:今儿怎么只有你们几个在这玩?
.......
.......
落辉城里一座名云:“清阳观”的道观里,清阳观里的观主正庄重地盘膝坐在蒲团上,极为恭谨地看着他对面那人。坐在清阳观老观主对面那人头发散乱,脸上挂着大大小小的斑点误会身穿一身沾满泥土的道袍,此人居然是那名老乞丐。
此时的老观主那张苍老的脸上极为庄重无比,老观主的眼神在看向老乞丐的时候像是在看着玄女神像那般虔诚。
看这两人之间的形式,好似这位老观主正在虚心求教,一副专心听讲的摸样,而讲经之人正是那名老乞丐。
这大殿之内,阵阵香火气息拂过,大殿内还有阵阵音乐声响起,而这大殿之内除了正在讲经的老乞丐和正在听讲的老观主二人,此外在这殿内还有六人。
六人都是年纪不大的道童,此时的六个道童都在忙碌着,其中四人手里分别拿着四样乐器正在演奏着《步虚韵》,剩下的两名道童则是忙着给火炉里赠添木柴,让这间宽阔的大殿的温度不至于太低。
那四名道童虽然在吹奏着乐器,然而他们都极有默契的把乐器的声音压得极低,因为这六名道童此时都纷纷竖起了耳朵,不肯落下那老乞丐口中讲出的每一个字,而老乞丐也有意提高音量,老乞丐的声音虽然不大却清晰了落在了殿内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在这大殿之上还有一个巨大的供桌,供桌之上鼎盛的香火正在燃烧着,香火供奉的对象是一个女子的雕像,那女子人首鸟身,珠络低垂冠掩映,宫衣轻拂貌端严。这殿上供奉的此像乃是九天玄女(注一)。香炉缭绕炉中起,瑞气盘旋殿外漫。(注二)
整间大殿祥瑞四起,仙音渺渺,清阳观矗立在落辉城东的外围犹若是一副画卷,画卷上是芸芸众生在为生活忙碌,几许渺渺炊烟升起,勾勒出了一副红尘中人忙碌的景象。在画卷的另一边则是一副出尘的景象,高大的道观拔地而起,阵阵仙乐和钟声不时响起,令人不禁生出一种崇高的敬意。
清阳观就静静的矗立在落辉城边,它似乎在默不作声地注视着城里忙碌的百姓们,高高在上,与街道对面的闹市遥遥相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可这清阳观又确确实实就身处在这闹市当中,又显得是那般自然。
城里的百姓们没有人知道清阳观究竟建于何时,百姓们只知道从他们出门在这座城里开始,这座道观就已经存在了,百姓们不知道的是这座道观历经了多少朝代的君王的更替却依然矗立在城东的偏僻街道,百姓们也不知道东寅国这些道观的大殿里为何供奉的是九天玄女,而不是和北擎国的道观一样供奉着三清上人。百姓们只知道清阳观里的那些道士们每隔几年就会在城里挑选一些孩童收入观里,这些孩童多数的会留在观内,而少数的孩童则会无故失踪,甚至就连这些孩子的家里人也不知道他们的去向。也有少数的孩童连带着家长会一同失踪,可这些案例却并不多见。
对于清阳观的作法城里的百姓们懒得去理会,因为与生活这座巨山比起来,其余的一切也就成了无所是非的小事,但是城里的百姓们对清阳观的看法却谈不上太坏,因为观里的道士们平常都是常做善事,还有少数贫困潦倒之人寻进观里,观里的道士都会善心接待,并且传其医农杂术,与观里的道士们一同修习早课强身健体,这些贫困潦倒之人,出观之后都会有一番作为。
据说当今的东寅国国师,就是从京里某个道观里走出来的一位道士,据说齐光国师通读古今,更懂驱兵练兵之道,兵法和术数造诣乃是世间少有,当年东寅国陛下只问了齐光寥寥几句,齐光一一回答后,皇帝陛下甚是满意,便不顾众多大臣反对将齐光委以国师重任。
百姓们不知道虽然对道观的事迹有所耳闻,但百姓们毕竟所知甚少,就像他们并不知道这清阳观里供奉的为什么是九天玄女而不是三清上人,对于供奉对象这件事百姓们并不知晓,但是清阳观的老观主却是知晓一二。
清阳观老观主三十一岁入观,如今老观主七十七岁,他入观已有四十六载春秋,据老观主所知,东寅国内大大小小的州郡,有九成以上的道观都是供奉的玄女娘娘,仅有少数来自北擎国开设的道观供奉的是三清上人,而东寅国内这些供奉玄女娘娘的道观之间都有很深的联系。
老观主知道,东寅国内这些供奉着玄女娘娘的道观,都和一个名叫“玄法宗”的神秘门派有着很深的联系,而这玄法宗之名也是由九天玄女而来,“玄法宗”也可以说是东寅国力这些道观的总坛,玄法宗门下每隔十年就会有门徒派出,负责收取像老观主这些道观里天资聪慧的道童,把这些道童收入玄法宗门下得一番造化。
而那些被玄法宗收入门下的聪慧之徒,一入玄法宗门就很少有人能再见到,好似这些人都是凭空消失了一般,好似这些人已经脱离了这片俗世,踏上了更高的“道”。
老观主听说玄法宗那里有着更加高深的玄法,有着更加精妙玄奥的道书,那里的玄女娘娘雕像远比清阳观的这座雕像更大,也更恢弘,只不过这些事情都是老观主从传闻中听来罢了,老观主如今七十七岁高龄也从未有幸目睹玄法宗内究竟是何摸样,所以老观主对玄法宗很是向往,就像他面对老乞丐这般激动、向往。
老观主不知道自己是那一世修来的福分今日竟有幸见老乞丐讲法,此时他的心神早已沉浸在了老乞丐那玄奥的经书讲解当中,不敢错过老乞丐口中吐出的任何一字。
讲完结束,老观主意犹未尽地睁开了眼睛,老观主这才发现此时的老乞丐已经站起身来竟是作势欲走。
师祖,您这就要走了?老观主紧忙恭敬行了一礼询问。
不错,老夫要等的人已经动了,老夫也该动了。老乞丐缓缓张口,声音里有一股苍老的气息,这声音好似万载春秋方可铸就。
眼见老乞丐要走,老观主面色一紧道:师祖....
老乞丐微微一笑,不知从身上什么地方掏出来一瓶丹药送入了老观主的手心,然后才开口说道:你与老夫在城中相见自然是有缘,老夫赠你赠你一场造化也算了却此缘,如今老夫已在观中待了两月,老夫所讲的经文你能领悟多少亦是你自身造化。
老观主接过丹药瓶,如获至宝,老观主相信他这两月所得绝对是大机缘,这两月来老乞丐可以说帮他解了半生也未能参透的疑惑,也让他在“道”之一途少走了许多弯路,这让他怎能不欣喜万分,而今又在老乞丐身上得了老乞丐亲自赠予的丹药,当下老观主紧忙说道:弟子多谢师祖。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向殿外走去,这幅场面未免有些荒唐,因为这老观主高寿七十七,居然一脸恭敬的跟在一个看起来年约五十岁的老乞丐身边走着,口中还自称弟子,而且这老观主居然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模样。
老乞丐行至殿外,站在高殿之上,老乞丐深邃的目光遥望了某个方向一眼,老观主也向老乞丐所看的方向望了一眼,发现老乞丐所看的正是落辉城里大户沈家大宅的方向,然后老乞丐随手捡起一根枯木当做拐杖,又随意地找到身边道童要了一个碗,然后毫不理会清阳观里五十余名道士恭送的目光,一副不拘礼节的样子出了道观。
老乞丐来得淡然,走得匆忙,老乞丐的清阳观之行,却给清阳观里的五十余名道士的心中掀起了一层波澜,老观主目送老乞丐身形消失在了观门外后,心中莫名的升起了一种惘然情绪。
师父,他究竟是什么人?弟子见您看他的目光就像您看玄女娘娘一样。
对啊,观主那人是谁啊?
快跟弟子们说说。老乞丐走后观里大大小小的道士们顿时开始议论起来。
老观主微微一笑说道:高人。
有多高?比我们观里那些被玄法宗选走的师兄们还高吗?某个道童问道。
比他们还高。老观主笑着点头。
哇!比他们还高!那人究竟有多高?
贫道也不知(注三),老观主朗声说道:你们都进大殿来,贫道为你们讲讲这两月以来的心得。
(注一,九天玄女:九天玄女又称九天玄女无极元君,传说九天玄女传授黄帝兵法、兵符《奇门遁甲》等,在《水浒传》中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也有描述,九天玄女在众多传说中都有记载,各位看观可以自行查阅本人所言并不代表官方解释)
(注二:注二四句话出自于《再生缘》)
(注三:贫道的意思不是代表穷,意思是道士自称自己知识贫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