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经伦论修订本 > 第五十七章、理是圆的(3)据理力争

第五十七章、理是圆的(3)据理力争

小说:经伦论修订本作者:山高知寒戈云字数:3397更新时间 : 2021-04-14 09:16:00
第五十七章、理是圆的(3)据理力争

朱熹秉承周敦颐理论坚称“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天地之间,理一而已。既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天即理也”。这就从理论上定义了世界是二元结构,其“理”是源头,也就是世界的本源是“理一”。由“理一”化生阴阳,而促使阴阳交替运动的是气。于是他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这里又把理归于道,说明汉文化始终都是在阴、道、德、理、法之间徘徊,始终也没有脱离那个“具备孕育能力的女人”之牝器。

朱熹又说:“若论本原,则有理然后有气。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理随而具”“气以成形,理亦赋焉。”“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理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这是从物种起源上肯定理气并存,有理必有气,有气必生理,理不能造化万物,但理随气而成形,有理有具,有气生理,理可述陈,具理可以力争。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是圆的,可以据理力争。“理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如太极,可以随气自我化形,成为据。有理有据,据理力争才是朱熹坚称“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的重要原因。这仍是宋代受外部侵略环境挤压内部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

而其原因是“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这是形成理据的理由,来源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最后朱熹总结道:“气强理弱,理拗不转气。亦如气生形质,形质又强过了气,气又拗不转形质。”据强理弱,理拗不过据,理强据弱,据拗不过理,因为理有形质,可以辨证,可以反复和翻转。

因此理离不开据,据理不开理。“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有理必有气,有气必有理,才能生成真切实际的天地和万事万物。”“所谓理与气,此绝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

最后朱熹总结道:“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或问: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理据无先后,但理必一也。“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也须有先后。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即便山河大地都陷了,还有理在,你即便把南宋灭亡了,还有理在。其实朱熹这是说给侵略者听的,这句话今天仍有用。

“以本体言之,则有是理然后有是气。”从本质上讲,先有理后有据。但“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但是理离不开据,理是形式、概念、范畴,是意识形态,而据是实际、实体、具体的事和物。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没有出现事和物就已经先有理在了。这句话其实很反动,是对世界本原的颠覆,理在人不在,理在法不在,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是颠倒黑白的重大理由,是据理力争混淆视听的根源。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事出有一必有二,一事没有办完善,就是没有找到这件事情的本源之理。一个物品没有分类完善,就是没有找到这件事情的本源之理。

其实说白了一句话:理是圆的,可形可具,可道可器,可有可无,可散可聚,可大可小,可理可据,“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你说它是啥它就是啥,只要据理力争就行了。这便是朱熹的理。

朱熹的结论是世界的本原是“理一”,“理一”化生阴阳,而促使阴阳交替运动的是气,那么这个“气”才是促使乾道和坤道交感、男女交·配,化生万物的动力源。

也就是说在朱熹这“气”便是邵雍的那个“神”,而邵雍的那个“神”又来自孔子,出处在《易传》。而朱熹的这个“气”颠覆了前人的神,将前人的神化身为气,便成了化生万物的动力源。

这样一来朱熹的“理气论”彻底把汉文化拉回到人间,把宋前汉文化尚存一星半点的神灵理念给纯粹唯物性了,再没有“精神”一点事了,没有唯神论之类的文化精神了。于是汉文化在上层政治领域完全确立了纯物性的意识形态。

这就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到朱元璋这里完全丧失了有关“精神”层面的文化形式,在形而上的政治领域完全排除了“精神”是世界本源的这一唯心论概念。

没有了“精神”是世界本源这一概念的汉文化从此失去了三大方面的文化递进,一是政治,二是宗教,三是人文科学。在这三个方面出现了全面停滞。导致明后六百年汉文化在一个阴阳圈内滚动,来回折腾,再无历史可言。

这说明黑格尔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是正确的。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纯物性二元结构性的文化,没有“精神”存在,这就是汉文化不信神的原因。汉文化在文化本原上没有了创造世界万物的唯一“神”。在汉文化中创造世界万物的唯一,不是神而是气,是物性化的“二气”,没“神”什么事了。

这便是朱熹理学的真正目的,有了圆的理,便可有理没理据理力争,据理力争的最高境界就是没理,不讲理。不过应对侵略者而言,也只有不讲理。

而缺失了神的文化要想发展、递进、超越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了。因此“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这句话是正确的。

这是因为文化概念在《易》学中缺失“变易”原理,必然导致在政治、宗教、人文领域根本就无法发展、递进和超越。因为“易”的本质就是变化。而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递进和超越。“易”不是变来变去,来回折腾。“易”是传承、发展、延续、递进和超越,缺失“变易”原理又怎能传承、发展、延续、递进和超越呢?

再一个汉文化缺失了黑格尔认为的事物或思维发展存在“正、反、合”现象和本质中的“合”现象和本质。这是黑格尔对世界起源的文化总结。世界是“正、反、合”三种现象和本质构成的,缺失“合”的汉文化根本就无法形成将矛盾体引导到事物或思维发展向高一层面递进和超越的动力。“合”是事物或思维发展分化与整合“正、反”运动的动力之源,无“合”便无法形成对立统一概念,就无法形成思维逻辑能力。

第三就是汉文化的阴阳理气论二元结构文化缺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或思维发展在向前运动中存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多边螺旋式上升的既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或思维发展在传承、延续、递进和超越中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历史,这对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没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你就不知道在前进发展中有曲折性的历史,不知道在前进发展中有曲折性的历史就不会产生辩证法思维,没有辩证法思维就必然产生恐怖和压制思维。

近期网络有段话流传广泛,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凡是科学的,皆可证伪;凡是哲学的,都能质疑。唯独神学不允许反对和辩驳。但凡是邪恶的学说理论,则根本不允许有任何反对和辩驳。不允许的原因,是经不起证伪和质疑。而一切不容置疑者,恰恰反证了其邪恶面目。”这句话以如柏拉图所言:“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这两句话其实正是易学“易变”原则、黑格尔逻辑学“合”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原则。

否定的辩证法就是否定一切,用科学的方法证伪,用哲学的方法质疑,用神学的方法探秘。因为事出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三,有三必有“惧”,有“惧”必有“虑”,有“虑”必有“不安”,而“惧”是易之本原,“虑”是思维逻辑之根,而“不安”正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之本。

是惧、虑和不安产生了易学“易变”原则、黑格尔逻辑学“合”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而惧、虑和不安才是事物或思维传承、发展、延续、递进和超越之根本。

没有惧、虑思考和不安现状,何来递进和超越?社会想要发展,依靠的是创新的思维,但创新思维就来自易学“易变”原则、黑格尔逻辑学“合”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思想之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