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经伦论修订本 > 第十章、《易经》对古代中国人文思想的影响

第十章、《易经》对古代中国人文思想的影响

小说:经伦论修订本作者:山高知寒戈云字数:4156更新时间 : 2021-01-27 10:20:00
第十章、《易经》对古代中国人文、宗教、政治思想的影响

人是物质与精神结合的产物,经天纬地培植于母,十月孕育,才成为人。

这个道理中国人很早就有认识,只不过中国传统理学没有“物质与精神”的说辞而已,中国传统理学是用阴阳、天人来表述的,这个说法又来自于《易经》原理。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中国最远古的自然科学,来源于早期沿黄淮流域的华夏民族,是华夏文明的思想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起源于沿黄淮流域华夏儿女观察自然天象,总结自然天象的结果。

《易经》理论的原理来源于二进制制数原理,简称二元论。今天的计算机就是二进制数原理,就来自于《易经》原理。《易经》产生的目的是通过二进制数原理来换算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通过规律性来找到事物进程中的峰值点,继而推算出最好和最坏的结果。当代大数据原理也来源于《易经》原理。

《易经》是通过直观的物质存在来推测主观的心理预期的学问,是纯唯物论的学问,甚至是纯粹的“惟物论”的学问。

严格的说《易经》原理是“惟物论”的基础原理,因为当你将事物的本源认定是物质的,并以物质为基础寻找最佳答案或最坏预期时,精神就无需存在,更不需要映射物质条件,只是物质决定了物质条件,或物质决定了主观意识,当然归于“惟物论”或唯物论的范畴。也就是说《易经》原理来源于物性推算,没有心理或精神预期,更不需要主观意志改变客观物质现实。通俗说你想吃肉,可以直接生吃,不需要添加佐料来改变肉的味道,不需劳心费力去烹煮就行了。只需要计算这块肉什么时候能到你手里,并预测是好肉坏肉就行了。

所以由《易经》原理衍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思维,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说辞,也没有“对立与统一”的形而上学原理。唯物论与唯心论来源哲学,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抛弃了自然科学,以“人性”为基本原则,站在“人”这一立场上发起的一门学问,所以爱·智慧学来源于人性本源,是专一研究人类行为标准的学问。

而《易经》是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演变而来的学问,认为事物发展是阴阳互生互斥的运动过程,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着、合同着、滚动着发展的进程,其中后天八卦认为事物发展是动态的过程,静止不动的物质内部同样存在着阴阳生克的变化过程。所以实质上讲,《易经》与西方哲学的唯物论有共同的观点,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哲学的唯物论。因为《易经》不含“人性”思变,只有物质“变、不变、易变”三变原理,所以不要将《易经》划归“爱·智慧学”文化。但是可以将“爱·智慧学”的唯物论单独划分出来,与《易经》比较,这里有西方唯物论的某些成分。

唯物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部分唯物论原理有极大的关系,至少有同道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唯物论与中国传统理学存在结合点和契合点。

《易经》是沿黄河流域华夏民族夜观天象,日观风雨,经过几千年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当然具有很强的“客观现实决定主观意识”的成分。

《易经》产生后,成为中国人的一部自然百科全书,并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中国人真正值得拥有的东西,其实还是《易经》。说真的,别看当今世界很多人看重康德哲学,其实一百个康德也不及一部《易经》。虽然《易经》不是专门研究人性的学问,不过《易经》涵盖的思想成分可以甩康德哲学十条街,只是中国人没有发掘好罢了。

正是由于《易经》太过“惟物”了,古代中国人又没有发掘出正确的价值观,以至于它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很少有关注人性和民生的知识点。所以几千年的古代中国王朝,从来就没有王权反哺民生的人文意识,有的只有“上下为仁”,下级敬畏上级,孝敬上级,上级压榨下级的阶级等级观念。

而西方文明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后,西方人研究和追求的全都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从有到无、从存在到不存在所经历的波折坎坷、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全部过程,从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化解危机,迎接挑战,最大程度完美地走完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所以你会看到持“爱·智慧”文化的人解决的都是人们日常遇到的民生上的普遍的小的问题,没有什么大统筹,大计划,大保障等等大的虚空性的东西,非常实际,并且均衡性非常强,不搞特殊,不设特权设置,平均到每一个人。

所以西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认为人权来源于自然法理,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是实际上存在的权利。也就是说在国家意下,人仍然是自由和平等的。人的生命权、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的意志是人的固有品质,也是人固有的权利。

然而东方文化自古就没有这些认识,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中国有《易经》。因为《易经》中没有这些文明概念。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已经消失三个,唯独中国夏华文明屹立上下五千年而不倒。为什么?

因为古代中原人有一部《易经》。因为《易经》的本源理论是阴阳论,而阴阳论从本质上讲,“阴阳论”从自然法理上肯定了物种起源于“阴”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从物种起源上讲,物种起源于“阴”。通俗说就是先有母鸡后才有蛋,没有母鸡何来蛋?!这也符合当代科学的科研论证。所以《易经》从本源上流淌着母系、母权、阴性文化的原血,是人类根源文化的起点。夏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不死,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孔子在二千年前的文化横亘断层期间,没有抛掉母系、母权、阴性文化的原血,将中原文化引入父系、父权、阳性文化的时代,进入父权文明之中。而保留了母系、母权、阴性文化被动、含蓄、温顺、娇柔、矜持,等等母性精神,延续了母性文化凡事讲隐忍,讲和谐,讲宽容,讲隐藏实力,讲隐忍到无法隐忍的时候再发力等等对怼、对抗的,被动隐忍·精神。所以你会看到东方人会用母亲般的温暖来体恤儿女,体恤民众。而这一切文化内涵又都来自《易经》文化。

而西方文明在二千年前的文化横亘断层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坚定的抛弃了母系、母权、阴性文化的原血,将西方文明引领到阳性文化和父性精神上去了。从此,西方人沿着阳性文化和父性精神前行,而阳性文化和父性精神讲勇敢、刚毅、直率、责任、担当,讲尊严和权威、讲民粹、讲民主、讲进攻、讲掠夺、讲野蛮、占有和侵害,讲契约精神、讲狼性精神。所以你会看到西方人会用父亲般的温暖来关爱儿女,关心民生。

而阴性文化讲羊性精神,讲承纳来自阳性、父性的攻击,以及用羞涩掩盖自己的内心活动,讲隐忍、讲含蓄、讲和谐、讲包容、讲公平、讲中庸、讲上善若水,讲厚德载物,讲“天下为仁”,讲“和而不同、兼容并蓄”,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讲“天人感应,人人为公”,讲“天下大同”。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讲母亲般的温暖来体恤儿女,体恤民众,没有男人责任担当和契约精神,自然就没有反哺民众的思想意识。

《易经》的本质在于“阴”。简明说就是没有女人就没有人类,没有女人就不成世界,女人才是人类现实存在的本源!所以人类文明就应该从“阴”开始。但事实上在二千年前,人类文明已经从母系、母权、阴性文化走入到父系、父权、阳性文化时代了。人文、宗教、政治出现了横亘断层似的发展界面,西方人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引领下将西方文明进入阳性文化和父性精神上去了。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受《易经》阴性文化的影响,孔子在改造编纂汉文化中,因为无法摆脱《易经》阴性文化的影响,而强行将他以为的阳性文化和父性精神加入到儒家学说之中。所以你会看到孔子在阴阳论基础上,在“天下归仁”的思想引导下,将君臣、父子、夫妻等等阳性和父权文化充斥在儒家文化之中,强行将阴阳文化改造为阳阴文化。但事实是《易经》文化是阴阳、阴性在前的文化,你强行将阳改到阴前,并不能摆脱母系、母权、阴性文化的影响,所以导致儒家文化非阳非阴,不阴不阳,中性且异类发展着,最终出现汉文化真阴性假阳性的存续了二千多年。所以你看,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只有向民众索取利益之说,从来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将索取来的税收反哺给民众之事。为什么?因为父爱讲究平等,讲究独立,讲究AA制,讲究责任和担负,讲契约精神,讲究民主,讲究天赋人权等等。

而母爱讲究的是荫庇、保护、安全、公平、公正、和谐、公共共享精神、抱团和争取扶助精神等等,讲究强制、强权、群体意识,遵守公共权力,紧跟团体意志,打击自我、自私、自私,这一切都与母爱有关,作为母亲本身就应该如此。

不过,好在现代中国人在埋葬自己旧的传统思想,在向阳性文化和父性文化进发,当今国家如此厚重的反哺民众,也应该感谢西方文化东进,敲开汉文化封闭落后的大门,将中国传承几千年的母系、母权、阴性文化砸碎拍死在清末的沙滩上,将阳性和父性文明引领到东方这片热土上,让广大民众享受到民权、民生、民享的春风,使民众得到了太阳文化的温暖,得到了父权文化的实惠。

不过,真正应该感谢的是毛伟人,是他真正引入了太阳文化和父权文化,将阳光照耀在中国这片热土,让人民沐浴到民主、民生、民享的光芒,得到了太阳文化的温暖,得到了父权文化的实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