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古都之恋 > 第七十六章 清初姜瓖抗清

第七十六章 清初姜瓖抗清

小说:古都之恋作者:塞北飞雪字数:3018更新时间 : 2020-12-27 08:47:00
“2014年在整修大同南城墙护城河时,施工队工人挖出一尊通长2.4米,重约1800公斤的明朝重炮。炮身所刻铭文多达257个字,除了一系列监造、铸造者名字和官职外,‘密镇捐造天字四号西洋炮’11个字显得十分特别,这条铭文至少向我们透露出了以下关键信息:一、这门火炮原置地点为密云蓟镇(今天津蓟州区),与大同相距千里之遥。二、火炮的铸造资金来源为捐造。明朝末年国库空虚,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一些边关重镇为防敌寇入侵,采取了地方官吏和富户自行捐款出资铸造大炮的方式。所以,采取这种方式铸造的火炮,属于私炮,通常只能用于本地城防,不允许随意调往他处。三、火炮类型为明朝改进型西洋炮,又叫‘红夷大炮’。明朝充分发挥了我国冶铸技术见长的优势。大同出土的这尊天字四号炮经过测定,炮身采用了双层材质,即内层炮管为柔韧性强的熟铁,外层为硬度高的白口铁,这种复合金属炮相比铜炮和铁炮来说,兼具了抗压能力和轻便度。

  这大炮便是多尔衮亲自坐镇指挥攻打大同城墙的武器。高大坚固的大同城墙抵御住了9个月的猛烈炮火,姜瓖却被自己的部将杀害并献城。

“姜瓖投降清军后,拥立了一个名叫朱鼎珊的明朝宗室(代藩枣强王后裔)‘以续先帝之祀’,被清廷斥为‘大不合理’。此后,姜瓖不得不上疏请求原谅自己‘不学无术之罪’,并且要求‘解臣兵柄,另选贤能’,让自己‘休息田间,从此有生之日皆歌咏太平之年矣’清摄政王多尔衮一面让他继续充当大同总兵,一面警告他‘洗心易虑’,‘倘仍前不悛,越分干预,国有定法,毋自取戾’。这年十月,他奉命抽调大同地区的精锐兵马跟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在镇压陕北大顺军时颇为卖力。大同总兵姜瓖将大同、朔州拱手让给满清,但是,并未得到多尔衮的信任。英亲王阿济格坐镇大同,借口大同汉人拒绝剃头梳辫,便滥杀无辜,为官不仁。意大利马丁诺《鞑靼征记》中记载:‘大同女人被誉为是中国最美丽女人。八王(阿济格)及其随人任意奸、淫妇女。一个有身份的新娘被他们从轿中抢走,姜瓖亲自找他们要人,被撵打了出来。姜瓖不能再忍,勃然大怒,誓用鞑靼的血来洗刷耻辱,立即率亲兵到他府上见人就杀。吓的阿济格从城墙逃走了’。

“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蒙古犯边。摄政王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会议,决定派英亲王阿济格等王领兵戍守大同,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姜瓖怕阿济格报复,这时又正是在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反清之后,清廷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将领猜忌甚深,他判断满洲大军云集大同将对自己不利。大同地区的清朝官员又奉命征集粮草,急如星火,百姓怨声载道。

“腊月初三日,姜瓖乘宣大总督耿焞等人出城验草的机会,突然关闭城门,树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自称平狄大将军,奉明正朔,易冠服。同时文庙大成殿里供起了大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神位前他带头拔剑割掉自己脑后的辫子,接着拉出几个满清的小官吏在孔子像前砍头祭天,公开造反。此年(1649年)是戊子年,故称‘戊子之变’。

“其时,省内各处纷纷响应姜瓖,清廷刚占领不久的潞安府的平顺、黎城、长治、长子、屯留、壶关、襄垣、潞城等八县相继失陷。姜瓖部下猛将刘迁连破晋中汾州、文水、清源、徐沟、太谷、灵石数县,晋南平阳府一带石楼、永和、赵城、曲沃、临汾、霍州、绛州等地也接连失守。

“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大同兵变发生,清廷接到英亲王阿济格的奏报两天之后,顺治皇帝传谕姜瓖道:‘前因有事北方蒙古,故命英王至大同,与尔等全无干涉。若尔等有罪,安用此诡计为?为天下主,倘举动如此,其谁信之?此必有奸人煽惑离间尔等,今尔等如悔罪归诚,仍宥其过愆,照旧恩养。’摄政王多尔衮亲自督战大同,并将顺治皇帝的诏书交付来使。谕旨曰:‘尔等创为逆谋,谅必有所困迫,因而肆乱,决无自取祸败之理。大同阖城百姓,悉吾赤子,傥必不尔贷,则株连非少。向使他人至此,尔或顾畏弗从,予兹躬临,可欢然来顺。如来归顺,庶阖城获苏,予方欲天下之人戴吾恩德,尔姜瓖诸罪悉与赦免。谕到可即出城,自恩养如故,勿更怀疑虑,以贻害阖城官民也。予来尔不归顺,则再无生路矣。予言一出,脱有反复,天下之人谁复信之?’

“姜瓖得旨,仍然犹疑,为拖延时间,修固城防,采取缓兵之计,于是假意派人复信试探称:‘征西前将军臣姜瓖谨启,臣自甲申年五月间闻摄政王驾入燕京,不远千里,率领边塞兵民归附清朝,其首降功绩已久在睿鉴之中。五年以来,殚心毕力,统众弹压,未有毫发罪过,臣可谓克尽厥职矣。但上不推诚以待,不惟臣一人未蒙升赏,而效忠归顺之民亦阽危已极,且选出各官又肆行凌虐,民益难堪。顷者英王师至催办粮草,绅士军民苦不可当,动辄欲行杀戮。臣与大同一方百姓,委原属无辜,谁肯座而守死?似此苦楚虽神明如我摄政王何由得知?使各官诚能体上意、奉上法,洁己爱民,则尺一所至,三晋三秦必且乱萌顿消矣。其如大同兵民忿怨不胜,胁臣起事,何不然,臣母年将八旬,臣子尚在襁褓,何忍轻身家而蹈此,致冒罪于我摄政王乎?臣与诸将士兵民无穷苦衷,正欲伸诉于王前,幸驾俯临,父母孔迩,安敢背逆?但众心反侧,不肯轻放臣出耳。况阖城之人,矢志誓死,王纵开诚肆赦,谁敢遽信?是惟更降一旨,明指以全活之方。若不开恩,臣惟率众以俟,无他想望矣。王如果有别谕,幸遣使来示于御河桥上,臣将敬受之。’

“摄政王多尔衮览信大怒,举兵架炮攻城。清军在大同围困十个月,竟然久攻不克。为了进一步瓦解大同城内的官民,减轻清军攻城的压力,清廷在围城,筑墙,掘壕的同时,反复宣谕大同城内官吏军民人等,建议他们或执缚叛逆来献,或杀姜瓖来归,并许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保全父母妻子。《清世祖实录》卷42记述道:‘姜瓖自造叛逆大罪,摇惑众人,诱陷无辜,尔等被围城中,无所逃避。止因姜瓖一人作恶,遂致无罪众人同陷死地。朕命大军围城筑墙掘壕,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衣大炮攻破,尽行诛戮。若尔官民人等于未筑长围之前,有能执缚姜瓖来献,或杀死姜瓖来归者,准赦前罪,仍行恩养。不惟尔等免死,即尔等之父母妻子亦可因此而保全矣。尔等宜速图之。’

“久攻不下,使得多尔衮很丢面子,同时也对大同人深怀仇恨,恨不能早日杀尽。阿济格更是数次几乎命丧姜瓖之手,后因攻城伤亡太重险些被革去爵位,也都把积怨发泄在了全城老百姓身上。

“清军围困大同数月,大同城内已无粮食,‘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守将杨振威等人于10月斩杀姜瓖及其兄弟首级,献城投降。阿济格入城,恨城内兵民固守,下令屠城,除杨振威的官兵家属外,‘官吏兵民尽行诛之’,‘隳其城睥睨五尺’,邻近各府、县等地区亦遭屠戮,史称‘大同之屠’。

“大同是‘十万州城’。在明代像大同这样级别的州(府)城,人口最少也在十万左右。加上姜瓖调来守卫的士兵,总人数在十二三万以上。之前,有一部分城内居民因为饥饿从西门逃出,逃出大约有两万多。据粗略估计,在城内尚有十万多人,经过连日屠杀,这些人都无一生还。

“对于在那一段乱世时期,姜瓖所做的选择,我们现在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看,都莫衷一是,何况当事人的抉择呢?姜瓖三兄弟用他们及家人和全城老百姓的生命赌了一把,然而决定守城,也是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意愿,或者说他们还是有血性的人,不甘做奴隶,不甘任人宰割,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林风和万哥来到了西城门,看看那广阔的瓮城,再望望那高高的门楼,隐约可见远处的乾楼。

“西城门的城防是最薄弱的了,怪不得姜瓖抗清时老百姓要从西城门出逃呢。”万哥说。

“只是和那另外三个城门比相对弱一些而已,清军不是也没有攻破吗?”林风回答。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