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古都之恋 > 第六十八章 崇祯皇帝为明亡负哪些责任?

第六十八章 崇祯皇帝为明亡负哪些责任?

小说:古都之恋作者:塞北飞雪字数:5154更新时间 : 2020-12-26 09:46:00
“明末,如果姜瓖不献大同城于李自成,那么结果又是如何呢?”林风问。

“李自成在攻破宁武城时死伤惨重,想想大同、宣府,觉得困难重重,因为这都是明朝的边关重镇,城墙异常坚固,固若金汤,并且有训练有素的军队驻守,便有改道的打算,此时,恰巧姜瓖写来了投降书。李自成进入大同城后,杀了代王,‘绑姜瓖至,定其叛国之罪,欲斩之,’经闯将张天琳劝释,才作罢,这便为后来姜瓖又降清埋下了隐患。”万哥说。

“姜瓖世代为官,为什么要投降李自成?”林风站在西城门上看着城内的圆通寺和华严寺问万哥。

“明朝已经走到了尽头,风雨飘摇,大地主土地兼并严重,国库空虚,农民没了生活来源,流离失所,又遇了天灾,食不果腹,崇祯皇帝对此无能为力,流民遍地,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屡败却又能迅速有一支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军队……”

他们顺西城门的阶梯下来,沿着清远街,走到钟楼。万哥说:“右边帅府街,有一个小型图书馆,咱们到里边取取暖,看看书,然后在边上吃一碗清蒸羊杂蘸黄糕。”

“好啊,那家羊杂店我也经常去,只是最近涨了价,黄糕的份量也越来越小了。”

这是一个不大的图书馆,只有十来排书架,只能借书,没有阅读的地方,人也极少。

万哥和林风在书架间搜寻着想要看的书。

“虽然书不多,但这两年来我也没把它们都看完,即便是只看我所感兴趣的,而且我发现兴趣是会转移的,大约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提升吧。就拿中国历史来说吧,以前我不爱看明史部分,现在却对明未清初这段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小图书馆的藏书关于这段历史的却不少,听说不久这个图书馆也要拆迁了,也不知要搬到哪里去。我以为在古城里必须得有一个图书馆,还要有专门介绍有关大同古城历史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万哥抽出一本书来,随意地翻着,“看这里,‘崇祯皇帝事事励精求治,百官小有差池,不论是疏忽懈怠,是才能不济,是故意推诿,是稍微失误,一律重责,轻者罢职流放,重者下狱论死。崇祯自以为是“行乱世用重典”,结果百官却都愈发的逃避责任,无所作为。’崇祯皇帝朱由检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偏听偏信,17年间,共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杀死两个内阁首辅,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

万哥又抽出一本《明史》读着,“崇祯二年,京师戒严,如杞率总兵官张鸿功以勍卒五千人赴援,先至京师。军令,卒至之明日,汛地(指军队驻防地)既定,而后乃给饷。如杞兵既至,兵部令守通州,明日调昌平,又明日调良乡,汛地累更,军三日不得饷,乃噪而大掠。帝闻之,大怒,诏逮如杞、鸿功,廷臣莫敢救者。四年竟斩西市。”万哥哀叹一声,“唉!所以,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山西,基本上是没怎么进攻,守城的军队便投降的投降,倒戈的倒戈,或者是有内应打开城门的,太原城就是这样被攻下的。崇祯皇帝自毁长城,随意杀害熊廷弼、袁崇焕等忠臣良将,并且处以极刑,传首九边,太残忍了。”

“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虽然是中了皇太极、范文程的反间计,反间计能成功怨谁呢?只能怨崇祯皇帝自己糊涂,疑神疑鬼、黑白不分,结果让其他将领心寒。崇祯皇帝给袁崇焕定的什么罪?”林风说。

“袁崇焕被杀,其罪有八条。

“第一条:付托不效。承诺五年平辽,结果一年清军就打到了北京城下。

“第二条:专恃欺隐。平台召对上袁崇焕回答崇祯皇帝说:‘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后在同事的提醒下,袁崇焕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这话并不是说袁崇焕没有平辽主意,只是在平辽的时间‘五年’上存在疑问。

“第三条罪状:以市米则资盗。蒙古出现粮荒,已经到了饿死人的地步,袁崇焕私自卖粮给蒙古,蒙古又将粮食转给了同样缺粮的后金。袁崇焕的行为等于间接帮后金渡过了粮荒。但反过来想,如果不卖给蒙古人粮食,他们只能来抢。

        “第四条罪状:以谋款则斩帅。崇祯二年,袁承焕刚被起复时,毛文龙已经在辽东经营多年,他占据距离陆地八十里的皮岛,时常骚扰后金,曾经夜袭金州、收复旅顺。后金没有战船,拿毛文龙没有办法。宁远之战努尔哈赤之所以退兵,实际上与毛文龙出兵攻打沈阳也有关系。但毛文龙虚报战功与兵员,冒索军饷,且不听军令,私下与后金也有交往,在海外俨然一副小朝廷的模样。毛文龙也有投降清朝的可能。但毛文龙领总兵衔,也是一品武将,袁崇焕未报请朝廷,诱杀毛文龙。当然崇祯皇帝也可以这样理解:你袁崇焕是为了和后金议和才杀的毛文龙。当时崇祯皇帝坚决反对议和,这一点和袁崇焕也有不同的观点。袁崇焕其实一直与皇太极有书信往来,并多次派人员往来,这一点连崇祯皇帝也知道,袁崇焕解释说这是为了刺探后金情报,迷惑后金。

“八条罪状的后四条,‘纵敌长驱’是指袁崇焕国门没守好,让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顿兵不战’是怪袁崇焕没有主动出击,眼看着后金烧杀抢掠;‘援军四集,尽行遣散’是指袁崇焕把前来勤王的人马全部分散离开;‘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是指袁崇焕带兵驻扎城下威胁到了京师,而且军中还有蒙古人,并且要求带兵入城。

“综上所述,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怎么会通敌呢?”林风问,“袁崇焕要是通敌,还用得着这么大费周折吗?他晚几天到北京不就行了吗?这崇祯皇帝也信?”

“崇祯皇帝也不相信,袁崇焕入狱后,崇祯并没有诛杀袁崇焕的意思,还想再度擢用,但随着阉党得势,以及袁崇焕曾经的所作所为不为朝臣所理解,袁崇焕的处境越来越糟糕。袁崇焕出关督师之前,在朝堂之上曾做出近乎跋扈之举,逼着各部大臣在皇帝面前逐一表态,不仅要保障他统领的大军的物资供应,而且在用人调兵上全权指挥,不得掣肘。朝中许多大臣对袁崇焕借皇上重用之机,要挟需索,得寸进尺,最后竟想钳制言官的所作所为大为不满。袁崇焕到前线不久,以对宁远军队的粮草供应不足为由,下令逮捕巡抚毕自肃,当着将士的面侮辱他,毕自肃因害怕而自杀。

“同时,阉党极力攻击东林党,为钦定逆案翻案,他们将袁崇焕案牵扯到内阁大学士钱龙锡、首辅韩爌、左都御史曹于卞等钦定逆案的主要负责人身上,屡屡上疏,捏造事实,勾连诬陷,致使东林内阁瓦解。其后,阉党余孽加紧对袁崇焕落井下石,力图置他于死地。崇祯三年八月初六日,阉党余孽又捏造事实诬陷已经辞职的钱龙锡‘主张袁崇焕斩帅(诛杀毛文龙)致兵,倡为款议以信五年成功之说,卖国欺君,秦桧莫过’。并说钱龙锡接受袁崇焕几万两银子的贿赂,存放在姻亲徐本高的家里。其实,这是虚妄之言,毫无根据。袁崇焕清廉为官,对不义之财分文不取,他做知县时,竟无钱处理父亲的丧事,靠同事、朋友资助,才凑齐路费和丧葬费,尤其是他统兵多年,经手的银两数以百万计,可在他离世后,抄家的结果却是‘家无余资’!但崇祯不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就当即给袁崇焕定下‘欺藐君父,失误封疆’的大罪名,限刑部五日内查明真相,拿出具体处刑方案。八月十六日,经过所谓文武大臣的商议,崇祯帝宣布:‘依律磔之。家属岁十六以上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

“崇祯杀袁崇焕的主要因素应是崇祯帝说的‘欺藐君父’。在崇祯帝看来,擅自诛杀毛文龙、与后金议和、米市资敌、带兵进京,都是‘欺藐君父’。同时,崇祯帝死要面子,清军围攻京师导致民怨沸腾,使其觉得威信受损,而袁崇焕曾夸下五年复辽的海口,让他觉得口惠而实不至,为了嫁祸于人和平息民愤,把袁崇焕当作替罪羊而斩杀。”

“大敌当前却斩主将。没过河就要拆桥。”林风说。

“是啊,崇祯皇帝比起他的先祖来,差的太远了。”

“晚明的形势,如果有朱元璋那样的人来治理,可以起死回生吗?”林风问。

“那是当然。”

“崇祯皇帝不也杀死了魏忠贤吗?”

“崇祯皇帝杀死魏忠贤,停止向商人征税,国家税收大减,连年内忧外患,向农民征收三响,增加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再加上陕西旱涝蝗虫,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为了省钱,崇祯皇帝下令裁撤驿站,他认为驿站让南来北往的官员占了国家的便宜,同时还养活了大量驿卒。其实全国裁撤驿站所节约的朝廷开支,大约是每年30万两银子,仅相当于皇宫一个月的开支。驿站裁撤的结果是大批因失业而无法活命的驿卒纷纷加入农民起义的队伍,其中就有李自成。

“最后,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他死前写下罪己诏,其内容是:‘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崇祯帝吊死前在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看起来不够真诚啊。”林风说。

“是啊,主意还得自己拿。崇祯皇帝最大的缺点就是既没担当又好面子。把责任都推给了干实事的下属,还残忍地将他们杀害,这样谁还敢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分忧解难。崇祯皇帝至死不悟,说什么‘然皆诸臣误朕’。呵呵,我突然想起汉高祖刘邦的话来,猜一猜是什么?”

“应该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呵呵,就是这个。崇祯皇帝用孙承宗为帅,袁崇焕为将,可平辽;却自毁长城!”

“晚明最大的困难不是穷吗?”林风问。

“不是穷,不是没有物资,江南还是很丰富的,只是没有白银。”

“银子到哪里去了?”

“明朝晚期其实经历了一个‘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经济崩溃’的过程。这始于明朝隆庆元年(1567)的‘隆庆开关’,朝廷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到明朝灭亡,这70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国,共计约3.5亿两。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海外各国欢迎,但是许多国家因缺乏明帝国必需的商品(无法进行商品互换交易),所以只好用白银来支付,以致引起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对于‘银本位’国家的明朝……”

“为什么不使用纸币?或者铜钱呢?”

“纸币和铜钱明朝都使用过,纸币大明宝钞随意发行,发行越来越多,政府也不回收旧币,以致后来宝钞成了百姓手中的‘废纸’。百姓只有拿金银兑换宝钞去买东西的权利,却没法用宝钞去兑换金银来保值,最后宝钞当然就消失了。

“至于铜钱,大明皇帝及官员认为;铜矿太少,铸铜钱劳民伤财;铜钱太重,不利于长途运输;假币太多,政府管不过来。”

“管不过来,那些当官的都管什么呢?”

“既不懂又懒得管,他们忙着党争,维护自己集团的小利益,心里早已忘了百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不足值的铜币当然也同宝钞一样,出现了滥发的局面而消失了。白银的过量流入,就会出现物贵银贱,这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白银是一种稀有金属,但它本身并不是财富。当数以亿计的白银从海外源源不断地流入明帝国后,并没有形成新的购买力,创造出新的价值,更没有促进创新,而是被集中到少数商人与权贵手中。”

“他们用这些银子干了什么?”

“用来兼并土地、购买房产,或就窖藏到地下。这使得土地和房产价格变得异常昂贵,普通百姓根本就买不起,于是土地、房产进一步集中到权贵手里。”

“这种情况似曾相识啊!”

“呵呵,”万哥一笑,继续说道,“当明帝国出现‘物贵银贱’的通货膨胀后,对外贸易开始萎缩,海外白银流入明帝国的动力开始下降。于是在崇祯初年,就出现了白银流入不足的问题,导致明帝国迅速跌入通货紧缩的泥潭。而这时真正要崇祯命的是张居正时期开始推行的‘一条鞭法’。”

“这怎么可能呢?”

“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在万历初年实行之后,确实效果相当好,不仅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简化了收税成本,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政治危机,也给处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再好的政策也只是适应当时的环境。到了崇祯初年,面对白银不足,全面紧缩的经济,继续实行一条鞭法就会产生两个灾难性后果:一是由于税赋需折成白银,农民必须将出售谷物得来的铜钱折成银两去交税,但此时银价已经上涨,这样使得农民的税赋愈发沉重。沉重的税赋会让农民活不下去,引起农民暴动;二是农民的税收不上来,各地拖欠严重,朝廷的库银大幅减少,无法支付辽东的军饷,剿灭农民军的军费。崇祯对于这两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

“哦,原来是这样。”

万哥和林风两人吃完晚饭后在四牌楼道别。

“时间过得真快啊。万哥,什么时候再听你讲晚明的故事?”林风问。

“呵呵,随时可以,过两天我要去南城墙,去看看雁塔去。你去吗?”

“去,当然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