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古都之恋 > 第二十五章 古韵新风

第二十五章 古韵新风

小说:古都之恋作者:塞北飞雪字数:3230更新时间 : 2020-12-02 15:33:00
从文庙北面的小门出来,东向斜对面是帝君庙。

“大家进帝君庙里吗?”林风问。

“林导,帝君庙有什么特点?”顾菁菁问道。

“领导,什么领导?家庭领导吗?”小胡说。

“去你的,我说的是导游的导,不是让林风带咱们转吗?”顾菁菁解释说。

“没文化,真可怕。”飞燕对小胡说。

“你才没文化,不懂幽默呢?幽默也是一种文化。”

“你才不懂幽默呢。”

“打住,打住。你俩一见面就斗嘴。”林风说,“帝君庙在建筑上没有什么特点。至于历史记载,你学的比我好,所以给大家介绍一下。”林风对顾菁菁说。

顾菁菁高兴地说,“那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据《大同县志》记载,‘帝君庙最早建于明万历十一年,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俗称文曲星,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中国历代科考仕子的守护神。据传农历二月初三和八月初一是文昌帝君圣诞日和修成正果之日,旧时每年的这两天官府和当地的文人学士要到帝君庙内吟诗作文,举行文昌盛会。’”

“看咱们这旅游多好啊,有丰富知识的导游给讲解,真好啊!”林风说。

“领导说顾导真好啊。”小胡说。

“这句话说的好。”丁一说。

“才思敏捷啊。”万哥说。

小胡看到林风和周晓彤此时的关系,他故意撮合林风和顾菁菁。

顾菁菁脸上表情淡然,也许在她的心底里会漾起一点点涟漪吧。

周晓彤看着别人在看她,扭转身子,装作看远处的样子。

“林导说顾导导的好。”飞燕知道林风和顾菁菁也不合适。

“是了,我是这个意思。”林风说,“咱们向右拐,向北穿过县楼南街,县楼北街,去关帝庙。”

这一带的道路是禁止行车的,地面用大块的条石板铺成。中间的条石更加厚实宽大,表面打成粗糙的纹路。

他们在一老门楼处欣赏了壁雕、柱础和门墩石。

从高空俯视,这一行红男绿女嘻嘻哈哈穿行四合院围成的道路,给这座古城增添了灵动的活力和生气。

“看,‘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进去看看呗。”顾菁菁说。

“我们都已经看过了。”飞燕说。

“可是我还没有看过啊,真的想进去看一看。”顾菁菁看了一眼高翔说。

“对青铜器,我不太了解。”高翔说。

“只是看一看而己嘛。”顾菁菁说。

“不知时间……”林风说。

“说不定里边儿有宣德炉呢。”顾菁菁说。

“就是有呢。不要理他,他这个人有时候就是转不过弯来。旅游嘛,本来就是看到什么喜欢的就停下来欣赏。”晓彤说。

“关键是还要去鼓楼、九龙壁,晚的话人家就关门了。”林风解释说。

“关门就关门吧,又不是没去过。”晓彤说。

“也是。”

“走,咱们进去。”晓彤一边说一边拉着顾菁菁要往里走。晓彤很是羡慕顾菁菁,自然对她很有亲近感。

“想看就看一看呗。旅游的乐趣就在于漫无目的中突然发现你所喜欢的风景。”小胡说。

“小胡同志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万哥称赞道。

“和万哥在一起玩儿,怎么也得长进一些啊。”

“你俩别互相捧臭脚啦,赶紧进。”林风说。

他们凭身份证领了“铜耀大同”的参观券。

晓彤指着参观券背面的示意图说,“展厅由两进四合院构成,分为4个单元,分别是:古韵新风、炉火纯青、燕闲清赏、奢华铜享。”

步入第一展厅,大家就被里面各式各样精美的青铜器吸引了,有:凤鸟蕉叶纹出戟铜尊、有兽面纹铜方鼎、有明代蕉叶纹铜簋,蕉叶纹铜觚等等,皆造型宏大独特,铸文精美。

“好美啊。”顾菁菁惊叹起来,“看这个,双耳衔环铜尊,像一个大胖子挺着一个大肚子。云雷蕉叶纹兽首足铜什么?”

“yan(甗),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陶制或青铜制。”高翔不耐烦地说。

“好漂亮啊!”顾菁菁高兴地回答,“下面是一个三足大象,驮着一个竖耳铜簋,看这蕉叶花纹,多精美啊。”她一边说一边取出手机来拍照。

还有清代夔龙纹铜罍,高81厘米,口长21厘米,最宽处47厘米,底边长25厘米。

青色的壁纸上有关于青铜器的中英文说明,还有画着各种青铜图案,并配文字介绍。

簋(gui),是用来盛黍稷稻梁的器皿,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瓿(bu),青铜礼器,用以盛水,流行于商至汉代。瓿状似尊,比尊矮小,大腹,有圆或方形,带耳或不带耳,足有圈足、兽足与平底之分。器身纹饰有饕餮纹、乳丁纹、蟠虺纹、云雷纹、兽带纹、蕉叶纹、绳纹、弦纹等。

礼乐制度,通俗来说就是周朝用以规范贵族身份地位,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的总称。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器系统,是人们礼仪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礼器,指青铜时代以钟、鼎为主的宗庙彝器。即商周时代奴隶主贵族在祭祀、丧葬、朝觐、征伐和宴饮、婚媾等各种礼仪场合所使用的青铜器皿,用来表现贵族的威仪。《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

鼎,中国最主要的青铜器品种之一,先秦时期,鼎作为礼器与烹饪器而存在。鼎从器物造型上可分为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大类。周代出现成组使鼎用的现象,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列鼎的数目代表不同的身份等级。文献记:“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又有视频演示范铸法(也称块范法):第1步,用一种特制的泥,先做成待烧制的铸青铜器的实心泥模;第2步,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外范;第3步,修整外范后,需要刻制精细的纹饰,再把小块外范拼接成大块;第4步,在青铜器底部制作铭文范;第5步,再在泥模上刮去一层厚度,形成一定的空隙,这层空隙即是铸青铜器的厚度;第6步,制作浇口和冒口后的剖视泥范;第7步,烧制的过程需要600度的高温,烧成陶质状,然后对合成整体范,预热并灌注铜液;第8步,最后一步是从范中取出青铜器,取前还需打碎整范。

每一步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环环相扣,是老祖宗智慧结晶的体现。

饕餮衔凤纹,饕餮,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爪,大头大嘴,性格贪婪。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是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明清时期,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承载着“礼治”功能的青铜器逐渐平民化。此时铜器不同于夏商周时期具有严格的制作规范及用途,铜器的制作与使用范围都有了很大的扩展,结合了时代文化与地域风格,明清铜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制作风貌,这一时期的大同铜器不再拘泥于古,而是取古之意以铸新器。一边从主题、形状、材质、工艺等各方面极尽仿古之能,一边又拓宽了这些铜器的用途,不但将其用于庄严的祭祀活动,还更多地用于宗教供奉和陈设,礼制的庄严逐渐被世俗情怀取代,从维护三代礼制转为关注现世生活,铜器具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功能,尽显法古悦新之象,使用空间和欣赏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大同铜器作为大同城市与地方文化的名片,在大同地区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各式仿古铜器、焚香之器、陈设摆件、文房用具、生活用具等无不诉说着千年古城大同与铜器的瑰丽篇章,展现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卧象盖蛇耳象鼻足嵌宝石铜熏炉,清代,铜质,由器身、器盖两部分组成,器盖子母口。器盖整体呈博山形,底层为镂雕的缠枝花卉纹,上卧一只长牙大象,象身饰璎珞,背披锦毯,托六瓣花口尊,上承元宝、铜钱、牡丹等。炉身两侧装有翘首蛇形耳,口沿处雕刻一周回纹。腹部刻满缠枝花卉纹。三长牙象鼻形足,上嵌珠宝。整体造型设计巧妙,寓意“富贵吉祥”。

猴钮铜熏炉,清代,铜质,短颈、扁圆腹,两侧配双兽形耳,上配铜镂雕炉盖,与器身子母口相扣合。腹部中央雕刻一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其内剔刻神兽纹,三兽蹄形足,炉盖设计精巧,三组镂孔云纹等距分布,盖钮为一只蹲立的猴子,神情刻画生动传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