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成古文女主对照组 > 第171章 第171章

第171章 第171章

小说:穿成古文女主对照组作者:林果冻字数:0更新时间 : 2021-05-14 09:14:17
秦放听得杜科亲口承认是他老师了,  面上的喜悦怎么都压不住,他翘着嘴道,“是。知道老师要来,  拙荆提前便收拾好了院子,  就怕院子不合老师的心意,她担心着呢。”

        杜科笑着道:“客随主便,我只要有张床就是这兽山脚下都能睡。”

        沈礼贤和杜科也算是老熟人了,  对旁人能这样亲切的杜科,  他也是第一次见到。故而,他好奇的看着秦放:“杜大人,  这位就是让皇上赞不绝口的秦将军?”

        杜科颇为骄傲道:“不错,  这位就是秦放。来礼贤,  我为你们介绍。秦放,  这是户部员外郎沈礼贤。礼贤啊,  这就是皇上颇为看重的武德将军秦放。”

        户部员外郎虽然是正七品,但是秦放知道沈礼贤的身份,杜科的来信中早已介绍过,此人是皇上的大舅子,已故沈皇后的嫡亲兄长,  承恩侯世子。故而,  秦放可不敢拿他当普通的七品官对待。秦放稳了稳方才激动的心情对沈礼贤道:“沈大人。”

        沈礼对秦放的第一印象是这年轻人长得真高大。高大等于武将,很多人都会这样联想。他看人喜欢直视对方,  当然,因为他的身份,在京城中,  他直视任何人都直视的起。皇上的大舅子,  这身份能不高吗?当然,  身份高不高,就看皇上给不给脸,可是,皇上很给沈家脸的。

        秦放给沈礼贤的印象,就是高大。大概是来的路上,杜科没有告知秦放身材高大,故而一时之间,沈礼贤也觉得颇为意外。他微笑道:“见过秦将军,听闻秦将军找到了矿石,又相处了硝石制冰的法子,于国于民都有大利,沈某佩服。”

        秦放赶忙道:“沈大人过奖了,身为启国百姓,能启国朝廷和百姓做点事情,是秦某的荣幸。”秦放在写信的时候、写奏折的时候,是个啰里啰嗦的人。但是在面对面聊天的时候,绝对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甚至,他能主动提起的话题都很少。

        沈礼贤:“秦将军谦虚了。”

        杜科:“好了,你们也不用客套来客套去,本官等了两个时辰,肚子饿的不行,咱们先解决一下民生问题。”

        秦放道:“不如先回将军府?今日拙荆叫厨房熬了绿豆汤,冰镇过的绿豆汤特别好喝,老师和沈大人来的正是时候。”

        杜科道:“那还等什么,赶紧走吧。”

        杨海燕并不知道杜科已经到了,好在秦放带着杜科回将军府的同时,已经让士兵快马加鞭回将军府去告知杨海燕了。而他自己带着杜科坐马车的,所以会慢一些。

        这会儿按照现代的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了。杨海燕午睡已经醒来了,正带着莲嬷嬷在做凉皮呢,她是用番薯粉做的,做好后放一些花生米、辣白菜、土豆丝、萝卜丝拌在一起,然后在冰块里冰一下,味道更佳的好。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里没有香菜。

        凉皮正冰着,侍卫来了:“乡君,将军府外有一批老百姓来了,是启国新百姓。”

        杨海燕一愣:“他们怎么来了?可是有什么事情?”

        侍卫道:“他们挑着一些东西,是来给将军和乡君送吃的,里面有野味、蔬菜等。”

        杨海燕一听,忙道:“那快欢迎他们进来。余婶,你去准备一些茶水,莲嬷嬷,我们去大厅。”

        “是。”

        杨海燕在大厅等着那些新百姓进来,来人不少,都是妇人和汉子,个个看上去精神不错。他们到了大厅口,没有把东西挑进来,而是一个一个放下背篓、箩筐进来了。

        “草民参见太太。”他们还不知道杨海燕已经是乡君的事情,照着之前相熟时的称呼行礼。

        杨海燕道:“几位快快起来,观大家神色虽有些疲惫,但还算精神,可见安顿下来之后过的还算不错吧?”

        其中带头的汉子道:“比在边关的时候过的好多了,谢谢太太关心。”

        杨海燕笑道:“你们过的好,我和将军就放心了,就怕你们不适应启国的环境。不过,如果在村子里受了委屈,也不要忍着,只要你们是对的,我和将军都会站在你们这边的。”

        汉子道:“有将军在,我们都没有受委屈,村子里的人和村长都很是照顾我们,还给我们分配了地,这一切都谢谢将军……我们几户人商量了一下,知道将军和太太也不缺什么,但这是我们的心意,还请太太收下。”

        这时,有个妇女道:“太太,您还记得我吗?我家小孩才六岁,当时生病了传染了不肯喝药,都是您用糖哄着他喝药的,现在他身体很壮。太太,这些东西是感谢您的救命之恩的,您可不要拒绝。”

        “是啊太太,这是我们的心意。”

        “太太……”

        一个个的新百姓都说了起来,就怕杨海燕拒绝。

        杨海燕刚开始的确是没有接受的意思,她知道他们的心意就好了,而且他们刚在这里安顿下来,能有一些东西也不容易。但是,当她的眼神看到地上篮子里的瓜时,她惊呆了。这……这不是黄瓜吗?

        杨海燕定了定心,她想了想道:“既然是你们的一番心意,那我便收下了,也好叫你们放心。不过过上几天,我庄园里的庄稼也要丰收了,到时候我送一些给你们,你们也不能拒绝。”如此做法,也是防备将来有人给秦放穿小鞋,说他鱼肉百姓。

        大家见杨海燕这么说,一个一个露出了笑脸,很是高兴。

        杨海燕走到门口,指着篮子里的黄瓜问:“这绿色的长长的是什么?果子吗?”

        “回太太,这是胡瓜。”说话的是刚才先出声的妇女。

        “胡瓜?”杨海燕记得曾经看过一部古言小说,小说中有提到,黄瓜是在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带进中原的,当时叫的是胡瓜。

        而在这里,也是叫胡瓜的。

        杨海燕疑惑道:“这胡瓜我从未见过,可是什么由来?”

        妇人赶忙解释:“太太放心,这胡瓜可以吃的,是我们胡族的特产。”

        杨海燕更加疑惑了:“胡族?”

        妇人道:“太太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些人往上都不是一个部落的,是几代人经过迁移,然后在边关居住了下来,一代一代的,到了我们这一代,是在边关出生的。但其实,我们的祖先都是多个部落的。

        而我们这一族的部落,叫胡族。这胡瓜就是我们胡族特有的,胡族人以前到处迁移,不好带太多东西,却是随身带着胡瓜种子,因为胡瓜从播种到丰收才六十来天,时间短、好种植,所以我们胡族人才随身携带。不过,这胡瓜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分足,却没有味道。”妇人说着,拿起一个胡瓜咬了一口,那声音清脆,听的杨海燕就想吃了。

        妇人又道:“太太放心,我们胡族人世代都吃胡瓜的,这是可以吃的食物。”

        杨海燕听闻,不由的想,这里的胡族,是不是现实世界里的西域人。不过,她也没有求证,没有这个必要。“如此,谢谢这位大姐了,我正巧没有吃过这种食物,最近天气又炎热,吃些有水分的东西正好。”

        妇人见杨海燕不在怀疑了,就放心了。

        这些人并没有留多久,杨海燕收下东西,他们喝了一杯茶水,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他们一走,杨海燕便道:“莲嬷嬷,把其他的东西拿去大厨房,把这胡瓜拿到我院子里的小厨房。”

        莲嬷嬷是个会看颜色,一看杨海燕如此,便知道杨海燕可能很喜欢这胡瓜。她安排人把这些蔬菜送到了大厨房,自己拎着装了胡瓜的篮子去了小厨房。

        一到小厨房,杨海燕就洗了两根胡瓜,然后切了一半给莲嬷嬷:“嬷嬷吃吃看,味道怎么样?”说着,她自己也咬了一口余下的那半根。

        莲嬷嬷跟着吃了:“很清脆,没什么味道。”说起来,她吃不惯这种没味道的东西。

        杨海燕几口就吃完了半根胡瓜,她道:“我倒是有个想法了。”

        接着,她把另一根洗好的胡瓜切丝,然后拌进了凉皮里面。

        莲嬷嬷看着:“这样可以吃吗?”

        杨海燕笑道:“且等着。”拌好后,她拿了两个小碗过来,给自己和莲嬷嬷各夹了一小碗,“来,吃吃看。”

        不得不说,原本清淡没味道的胡瓜,和凉皮拌在一起后,味道就不一样了。莲嬷嬷惊叹道:“这胡瓜还能这样吃啊,吃着倒是香了。”

        杨海燕道:“可不是,我想着胡瓜没味道,萝卜也没什么味道,切丝当佐料或许不错,没有想到还真不错。”这装的,她自己都不好意思。

        “乡君……乡君……”

        主仆俩才吃了几口凉皮,院子外面又传来侍卫的声音。莲嬷嬷赶忙出去:“何事?如此大呼小叫的,还有没有规矩?”

        侍卫歉意道:“还请嬷嬷别生气,是外头来了军营的士兵,说将军遣他来告知乡君一声,他和杜科杜大人随后便到,杜大人在兽山脚下等了将军两个多时辰,还没吃过东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